English

让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

5000亿元国债带来了什么(三)
2002-02-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陆彩荣 我有话说

为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国务院决定自1999年起利用国债资金支持教育发展。一股强劲的春风从此吹进校园,吹暖杏林。

三年来,国家累计安排教育国债资金108.2亿元,计划建设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设施项目9300多个,总建筑面积约2200万平方米,拉动总投入280多亿元,成为历史上中央政府增加教育投资最多的时期。

使用国债资金支持教育发展,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增加社会投入,拉动消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高校扩招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筹资渠道狭窄,投入不足,教学、实验和生活设施短缺,高等院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社会需要,199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7.2%,大批高中毕业生面临严酷的升学压力。

1999年中央决定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当年普通高校招生由上年的108万人增加到160万人,招生规模增长了48%。为了支持高校扩招政策的顺利实施,国务院决定利用国债资金支持高等院校新建扩建一批教学实验设施,为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创造必要的条件。1999年国家安排国债资金14.7亿元,支持承担扩招任务的普通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截至2001年,共安排高校扩招国债资金52.9亿元,支持高等学校新建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设施项目共计835项,建筑面积达到1228万平方米,批准项目总投资203亿元。

高校扩招国债项目的建设,有效地缓解了高校办学条件的紧张局面,促进了学生公寓社会化进程,为扩大招生创造了条件。经过三年的连续支持,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260万人,在校生从341万人增加到700万人,高校培养能力翻了一番,为三百多万高中毕业生创造了升学机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1990年只有3.4%,1995年为7.2%,到200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了12%。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定位于精英教育的阶段逐步成为历史,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大众需要的教育理念进入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开始了向大众化教育的迈进。

高校扩招国债资金有力保障了中央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重大政策的实施,对于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缓解高中毕业生升学压力和就业困难,拉动社会教育投入和消费,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小学危房改造大得民心

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针对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较差,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危房的情况,国务院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2001年安排国债资金20亿元,支持地方政府对县镇以下农村中小学现存危房进行改造。

国债资金支持基础教育发展,显著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初步统计,已经下达的前二批16亿元中小学危房改造国债资金,共带动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近19亿元,计划新建(改、扩建)5786所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建筑面积有667万平方米。截至2001年底,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大部分校舍已经竣工。第三批中小学危改国债投资4亿元即将下达。预计,到今年底可以完成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约900万平方米,为180万适龄学童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国家安排20亿元国债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基础教育“重中之重”地位的具体体现。中央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当地百姓把利用国债资金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称之为“党心工程”、“民心工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