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色人生

2002-02-2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武勤英 唐湘岳 我有话说

1998年10月15日,龙清秀(右二)与参加官地坪镇改地造田义务劳动的81岁老人黄丽梅(左一)交谈。胡兴贵摄&nbsp


她叫龙清秀,是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苗族,生前是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年初,我们来到湘西,沿着她的足迹去探寻她53年的人生。

去年春节,初八(1月31日)上班第一天,她还站在办公大楼的门口,和同志们互致节日的问候,2月8日,就因乳腺癌深度转移而住院,15日,就永远离开了热爱她的人们。弥留之际,妹妹清莲为她换送老衣,她不知哪儿来的劲,就是抓住衣服不让脱,那是一件8元钱一米的自己缝制的纯棉布上衣,“莲妹……穿本色衣。”这是她拼尽全力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龙清秀是负责以工代赈工作的。以工代赈是国家重要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之一,自1984年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了近600亿元的资金,用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通过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动报酬。这是一种把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增加贫困地区人民收入的好方法。

龙清秀从1985年就开始从事这项工作。这决定她面对的大都是农村的闭塞、农民的无奈。这决定她一年365天中有100多天都在湘西的大山里转。每年审批十几个扶贫项目并划拨相关的资金,十几年来,她参与管理的扶贫专项资金达27.21亿元,却没有一分一厘装进自己的腰包,更没有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谋一点私利。她留下的是什么呢?是以工代赈修下的5700公里的公路,是新建的26000多米桥梁,是改造好的120万亩原来靠天下雨的“雷公田”,是解决206万人吃水困难而引来的汩汩清泉水……

走进桑植县深山里的官地坪镇黄家台村,映入眼帘的是连绵不断的小丘,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听村民讲,以前用水要跑好几里路去担,往往是一瓢水先洗菜,再洗脸洗脚,最后喂牲口。160年前,村里有个叫赵伟儒的人,发誓开田,“晨披星,夕戴月”,奋斗一生,终未圆梦。1997年7月,桑植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洪水灾害,县委书记陈美林赶到长沙,含着眼泪向龙清秀主任汇报,提出在官地坪连片造田的想法。不出一个月,龙清秀便顶着烈日,带着工程师来到这里,实地考察了6条水源,确定了连片造田4000亩的项目。2000年3月,官地坪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造田4293亩,整修渠道59公里。

如今,清澈的溪水从村庄穿过,在龙清秀建议修造的设有水泥搓板的洗衣池旁,几个妇女正在洗衣裳,当记者问她们,见过龙清秀主任吗,她们放下手中的活儿,流着眼泪,讲述着龙大姐亲民爱民的故事和她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最令人感动的一件事就是,生活好了,村民们集资备料,要给龙清秀立碑,被龙清秀制止,她说:“以工代赈是国家的政策,是党的功德,要记就应该记住党,感谢党。”

永顺县的狗爬岩是一条在悬崖绝壁上开挖的公路隧道。这是一条从永顺走出去的必经之路。蜿蜒流淌的猛洞河像一条银色的玉带时隐时现,我们站在路边,往上看至高至陡,往下看万丈深渊。县交通局书记周湘林告诉我们,这条路1992年5月动工,7月28日就通车了。当时,民工们用嘴巴咬住钢钎,身贴石壁,吊在50米长的绳子上作业。施工期间,龙清秀来工地3次,检查施工质量,关照注意安全。一次,头顶上一块松动的石头,从龙清秀身边呼啸而过,大家吓得脸都变了色,龙清秀却坦然地安慰大家:“不要紧,不会出事的”。

高高的断龙山上,居住着1万多土家族同胞,这里是典型的溶岩地带,有山无水,十年九旱。1991年腊月的一天,龙清秀来此实地考察。天下着大雪,绵延起伏的山峦一片银白。为了给乡亲们找水,龙清秀一行冒雪进山。同行的县以工代赈办主任鲁开玉劝她说:“来回有28公里路,40多道弯,你身体不好,不要勉强。”龙清秀说:“不去实地看看,国家投那么多钱,能放心吗”。村里的群众听说省里来人要找水源,一传十,十传百,足有二三百人,都要跟龙清秀上山,最大的88岁,最小的半岁。

水源其实早就有。在一座海拔1600米的浦虎龙洞山的半山腰上,一股巨大的阴河水直泻而下。为了能准确立项,龙清秀他们一直攀到悬崖上的洞口。手脚并用一步一蹬爬上去,又扯着茅草慢慢滑下来。从早上8点出发,下午4点才回来,龙清秀的红色灯芯绒棉衣被汗水浸湿,脚上打满血泡。就这样,经过6次勘察和专家们的论证,工程从1992年农历2月24日动工,到1995年12月28日通水,清清的泉水终于流到了断龙山。一条主渠道22000米、在悬崖上的渠道就达7000多米、穿越了7个隧洞的工程奇观就这样诞生了。人们自豪地称它为“当代红旗渠”。

“就算你认为这些工作很重要,也用不着这么拼命去干呀!”儿子陈云龙这样劝说过母亲。

“我停不下来呀!”母亲这样回答。

什么使龙清秀停不下来呢,是她不忍心看着乡亲们的贫困(湖南105万绝对贫困人口湘西就占了70%);是她清楚当土地没有收益的时候,农民就不会热爱土地、经营土地;是她深深懂得人民群众蕴藏的巨大改革热情太需要党和政府的扶持与引导。每当看到一个工程竣工后,群众高呼“共产党万岁”的时候,她再苦再累也觉得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