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曾料想,20多位APEC领导人身着“唐装”在上海“闪亮”登场,会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掀起一股唐装热。而唐装热的兴起,使众多的丝绸厂家、中式服装制衣店“枯木逢春”,使得大大小小的商家财源滚滚。有人甚至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唐装经济”。
新春佳节的北京城,笔者感到唐装热触手可及:大街小巷、公园庙会、商场影院,随处可见身着唐装的男女老幼,大红的、浅粉的、淡绿的、天蓝的、黑色的、紫色的,五彩缤纷;立领的、圆领的、对襟的、偏襟的、刺绣的、印花的,让人眼花缭乱。不少商场,开设了唐装专卖柜台,一些小店,竟将所售服饰换成了一色的唐装,成为唐装专卖店。一些商场、银行更将唐装当成春节期间工作服,为唐装热推波助澜。
来自各地的消息显示,南方的广东,西部的新疆,东边的南京,唐装热丝毫不逊京城。据说还有不少来自阿拉伯的商人,受到中国唐装热的感染,也订购了不少唐装返国销售。随着唐装的流行,唐装文化节、唐装展销会等活动也应运而生,这些活动又进一步带动了唐装的时尚化。
文化人从唐装中看到了民俗画般的别样风景,而商家看到的却是独特商机。APEC会议后,几家为APEC提供面料的丝绸厂就纷纷把握机会,争取使短期效益变成长期效益。有的要将APEC的唐装开发出来,成为拳头产品;有的忙着把所有用于APEC的面料注册商标,并决定加大投入,将公司的规模做大。而唐装的主产地余杭运河镇也想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建设丝绸工业园区,将其丝绸品牌推向世界。
有消息称,今年的唐装热使北京等地的织锦缎面料频频断货,促使全国众多濒临倒闭的中小真丝企业恢复生产。有的企业本来半死不活,现在全厂几百台机器运转不停,每天生产近万米织锦缎仍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只得扩大生产规模。而在北京一些专做中式服装的店铺,光做衣服的手工费,一天就可以收一万多元。
唐装热的兴起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效益,更为一些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唐装热的出现说明传统产业并非难有作为,关键还在于怎样在传统产业与中华文化、时尚、市场的结合点上寻找商机。这大概是唐装热带给我们更为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