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日前在香港总商会发表了题为“参加WT0后的中国银行业”的演讲。戴相龙在演讲中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金融体制,全国金融业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戴相龙介绍说,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商业金融为主体,银行、证券、保险业齐全,多种金融机构分工竞争的金融体系。到2001年底,全部金融机构(含证券、保险公司)总资产已达21.8万亿元,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占90%以上。
金融市场逐步完善。2001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达8000亿元,商业票据和贴现发生额近3万亿元,外汇交易750亿美元。2001年底,上市公司1100多家,市值4.35万亿元。黄金交易所已在上海试营业。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
金融宏观调控已从直接控制转为间接调控。1998年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沿用几十年的贷款限额控制,已能够较好地运用利率、再贷款、公开市场等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
建立了与中国国情基本适应的金融监管体制。对银行、证券、保险实行分业经营,并由人民银行、证券监督委员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分别监管。
戴相龙在演讲中说,国际社会公认,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在改革和开放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有些人仅从不良贷款比例过高一个方面,把中国银行业说得一无是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应当全面分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到2001年底,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为7万亿元,不良贷款为17656亿元,占25.37%。据调查,在不良贷款中,约有6000多亿元将成为实际损失,占全部贷款的8%。
戴相龙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贷款,是多年积聚起来的,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除了商业银行自身改革滞后、内部管理薄弱外,主要原因,一是国家银行承担了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大量成本。二是金融制度不完善。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直接融资比例过低,工商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工商企业的经营困难和失败,很快成为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三是长期以来,金融会计制度没有体现审慎原则,造成财务虚收和实际已发生的呆账不能得到及时冲销。四是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借贷人逃废银行债务比较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不良贷款,已取得明显成效。
据介绍,1994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5%,剔除通货膨胀率因素,对美元升值44%,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的货币升值30%。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对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亚洲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戴相龙说,当前,人民币汇率水平是适当的。目前,全国经济增长7%左右,外商投资增加,外贸继续顺差,外汇储备上升,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保持稳定。我国外汇市场出现的外汇供大于求,是建立在外汇管理制度之上的,只要我们逐步扩大外汇供给,就不会出现人民币汇率的过度升值。我国将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戴相龙指出,参加WTO,并不要求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更不要求人民币可兑换。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可兑换要有较强的综合国力、稳健的金融体系和较强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目前,我国尚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可兑换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但是,参加WTO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扩大,客观上需要逐步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可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