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问:中关村最缺什么?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是:缺少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显然,这与“科技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优势极不相称,与中关村企业的发展和中关村作为全国高科技产业开发区“排头兵”的形象也不相称。问题在哪里?
对中关村来说,2001年可谓多事之秋。新年伊始,美国纳斯达克股票狂跌,全球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裁员风吹进了中关村。随即,中关村的IT产业犹如多米诺骨牌出现裁员连动。6月,新浪网开始大规模裁员,曾创造了“一小时走人”的纪录。11月,中国PC业龙头企业联想集团宣布扩大常规“人员优化比例”至10%,联想开始裁员。“裁员风”吹进中关村,与IT相关的产业几乎全部经历了残酷的裁员历程。
大规模的裁员使中关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脆弱。为什么“人家一打喷嚏,我们就感冒”?业内人士分析,中关村企业裁员是一种必然。在并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中关村企业与全球其他产业巨头的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上游企业英特尔的每一次裁员,都会直接影响到中关村下游企业。全球IT产业的不景气,作为产业链条一环的中关村根本无从回避。裁员现象给中关村人敲响了“技术危机”的警钟。
中关村应该定位在哪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认为,中关村应该突出“技术”,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兼顾技术交易和技术产业化。回顾中关村20年来走过的历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志军博士认为,中关村基本上是以“贸”为主,而不是以“技”为主。村内最具代表的联想模式的核心也是“贸工技”而不是“技工贸”。
以“贸”为主,这是在我国转轨时期,刚刚踏上市场化发展道路的科技企业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必然选择。在我国长期存在科技、经济两张皮的体制影响下,企业要想拥有高水平的核心技术是难上加难。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中关村虽然被誉为国家技术创新基地,但近年来,园区高科技企业批量生产的项目达到国际水平的只有13.9%,研发课题达到国际首创的只有4.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只有10%。
核心技术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志军博士指出,在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含量决定着一个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只能老老实实地给上游企业打工,挣点组装打工费。这样的企业,怎么能做强做大?金山软件公司总裁求伯君说,有太多的事例说明,建立核心技术是中关村的必由之路。
中关村是全国智力资源和人才最密集的地区,这里有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科院的研究院所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科研机构213家,他们每年可以产生数千项科研成果。这与中关村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形成鲜明对比。专家指出,实验室经济未形成和融资渠道不畅通严重制约着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
魏杰教授说,中关村内有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得天独厚的实验室资源。中关村要技术创新,可以充分利用这块资源,发展实验室经济。实验室经济的形成会使实验室作为一种经济存在,让献身于实验室的人得到充分的利益回报,以此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进入其中,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美国硅谷创造的奇迹,实验室经济在其中功不可没。硅谷有大量的实验室,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主任年薪几百万很普遍,大量优秀的人才投身于技术开发和创新。而相比之下,我们的实验室人员很辛苦,收入却比较低,知识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的研发环境怎能产生大量的“核心技术”?
融资渠道不畅,有时又让少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入“博物馆”。北京飞亚伟业公司是一家从事网络存储产品技术开发的科技公司,他们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但是,由于没有资本,公司一成立还谈不上产品开发,就遇到生存问题。公司总经理付长冬说,中关村许多企业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如果你不做贸易,你连原始的资金积累都没有,谁来帮你创业?而如果你做了贸易,想在获得“第一桶金”之后再向技术型公司转型,但做贸易时已经给你的公司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很多实践表明,企业转型非常痛苦。建立和完善技术转化平台,对中关村而言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