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评选好儿媳”已经成为天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较为常见的做法之一。这一活动最早发起于津南区八里台镇。
八里台镇位于津南区的最南端。早些年,这里婆媳不和、妯娌不睦的家庭很多,因赡养问题引起的诉讼案、离婚案也时有发生。
当时的村镇干部要把很多精力耗在调解家庭纠纷上,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所以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镇领导们思忖:与其天天当“消防队”,不如做好“辅导员”——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家庭美德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调查分析家庭矛盾产生的背景、原因,他们感到:如果把家庭视为社会的细胞,那么作为家庭成员关系纽带的儿媳妇就相当于“细胞核”。于是,以提高儿媳妇道德素质为突破口,以评选好儿媳妇为载体,实施“细胞工程”的思路形成了——这是在1990年。
举办“家庭伦理道德培训班”是实施“细胞工程”的头一步。他们请妇联、司法所的干部和在群众中德高望重的人组成“讲师团”;用古今中外儿媳孝敬公婆的感人事例、寓言故事和国家有关法律作教材;以矛盾突出的家庭为重点,到各村巡回讲课。
刘宝英是南义心庄有名的厉害媳妇。婚后没几天,她就用木板将通往公婆屋的门口堵死,勒令丈夫和父母“划清界限”。平日里稍不顺心,她就摔盆砸碗,指鸡骂狗,老实巴交的公婆整天战战兢兢,小姑子吓得不敢登门。培训班办到这个村时,为了赚5块钱“听课补贴”,她硬着头皮参加了培训班。开始时她心不在焉,后来越听越爱听,越听越惭愧,最后拉着妇联干部的手失声痛哭。
培训班一结束,刘宝英就回家包了一碗肉馅饺子,双手端到公婆面前,破天荒喊了一声“爸爸,妈妈”。明明是儿媳妇满脸带笑、恭恭敬敬地站在面前,老两口就是不敢相信、不敢答应。刘宝英哭了,向公婆认错,请求公婆给自己机会改正错误。老两口这才醒过梦来:天哪!敢情是厉害的儿媳妇要学好啊。刘宝英让丈夫打开通往公婆屋的门,又亲自请回小姑子,一家人欢欢喜喜吃了顿团圆饭。
两年后,经村里推荐,镇上考察,刘宝英当选“尊老敬老好儿媳”。按惯例,镇里敲锣打鼓,把大红的金匾挂到她娘家的大门上……
“评选好儿媳”的过程也是对群众进行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的过程。
从1990年评选出第一批10名“好儿媳”开始,10多年来,每当春节临近,八里台镇评选好儿媳活动就会进入高潮,成为全镇百姓的一件大事。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都在热烈地议论着:谁家的儿媳妇最孝敬公婆,谁家的儿媳妇最能勤俭持家,谁家的儿媳妇最能团结邻里,今年咱们村的“好儿媳”应该评谁……许多公公婆婆们开始找村干部为自己的儿媳妇评功摆好。
评选好儿媳的程序严谨透明:群众推荐,代表评议,支部决定,妇联考察,党委审批——称得上是“人人关心、家家参与”。
对“好儿媳”事迹的宣传更是大张旗鼓:上广播,登简报,组织“好儿媳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好事出了门,而且传千里——彩车驶向哪里,金匾挂到哪里,就把尊老敬老的文明之风吹到哪里,产生了十分广泛的辐射效应。现在全区十个乡镇都相继推广了八里台镇的好经验,开始评选“好儿媳”……
11年来,八里台镇评选出了118位“好儿媳”。每个“好儿媳”的背后都演绎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闪亮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小黄庄村的左东爱,像亲生女儿一样侍奉患病卧床的婆婆和眼睛失明的公公,到处求医问药,经过十年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使公公眼睛复明。乡亲们都叫她“刘慧芳”。
小黄庄村的徐秀荣和丈夫一起创办了津通木业公司,现在已是拥有数百万资产的企业家,但在家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儿媳妇,婆婆的饮食起居都是她亲手料理。弟弟盖房娶媳妇,妹妹结婚,她都帮;叔叔、大爷、婶子、大娘们生病住院,她抢着去照顾。自己的生活很俭朴,可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一次捐资几万元,还主动与两名家庭困难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一直资助他们到完成学业。
“评选好儿媳”活动如丝丝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促进了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近十年来,八里台镇没有发生过一例赡养诉讼,97%的家庭成为文明家庭。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每年从中秋节到春节,总有人把米、肉、蛋、菜、油送到敬老院。一家遇到困难,众人伸出援助之手。11年来,八里台镇青少年辍学率、罪错率皆为零,社会治安案件明显减少,发案率仅为万分之六,为全区最低的地区。淳朴的民风创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近几年,先后有3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在这里落户,全镇人均收人一年一个台阶,去年达到5300多元,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这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