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王大厦田延辉/摄
中国加入WTO后,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中央的对外经贸政策将统一,即我国的经济特区与其他地区比,开放程度是一样的了,经济特区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面对WTO,经济特区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特区将如何再往前发展?带着这些许多人关心的问题,最近,记者走访了不少专家、学者和政府领导干部。
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明显不同的看法。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特区台港经济研究所所长苏东斌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特区的的基本含义是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区,加入WTO后,整个中国都走向市场经济了,经济特区已经不存在什么“特殊的体制”和“体制”外了,经济特区也不会再被允许实行原来那套“特殊政策”了。换句话说,经济特区在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着一种新形势,即经济特区原来的性质、地位、作用都不可能再靠相对于计划经济的特殊政策、特殊体制来做制度背景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济特区显然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曲建博士也持同样看法。他说,过去的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享有三类补贴,即优惠补贴、可申诉类补贴和所得税补贴。根据WTO规则,优惠补贴属禁止类补贴,一定要取消;可申诉类补贴如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别人也可申诉告你;表面看来,经济特区还剩有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但实际上,这一条也不存在了。现在国家对经济特区的所得税照收不误,经济特区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是由地方财政补贴得来的。没有了特殊优惠政策,经济特区的名称也就“名不符实”了。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钟坚则持另一种意见。他认为,经济特区的继续存在与WTO的规则是一致的,WTO最基本的法律原则是无歧视原则,它包括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但是WTO又允许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例外,它们可以为自己的成员制定更优惠的贸易政策。既然WTO允许自由贸易区的存在,就必然允许其它经济特区的存在。只要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是公平的,并公开地给予本国人和外国人,就不违背国民待遇的原则。
钟坚还认为,经济特区和非经济特区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政策使然,是不违背WTO原则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WTO成员方和地区都设有经济特区的现象。比如美国在全国就设立了400多个对外贸易区,它们都采用了一定的优惠措施。美国硅谷实际上就是一个经济特区,国家对区内企业的科研开发会给予一定的补贴。那种把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看成是特权经济的认识是不妥的。一个国家为实现某种战略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一些区域建立经济特区,实施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特殊优惠政策,这是一种国家让利行为,是一国主权的体现,只要不造成国际贸易的扭曲就行。
曲建博士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一些人之所以会持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特区会继续存在下去的观点,主要是感情转不过来。经济特区存在20多年了,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现在一下子说不能存在下去了,感情上接受不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确实都有经济特区,但他们的政策同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不同,它们只是一种功能比较单一的特区,有点类似我们的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像深圳这样将一个庞大的城市作为一个经济特区,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特区路子应当怎么走?苏东斌教授认为,经济特区将来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作为一座普通城市向前发展;这样事实上经济特区所保留下来的仅仅是经济特区的名称;另一条路就是指导经济特区建成“自由贸易区”。按第一条路子走下去开放的力度太小,只有作为自由贸易区才是大战略、高起点。这种自由贸易区可如香港、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区和台湾的新竹工业区等。这种自由贸易区应当有两个特征;一是货物的进出口不再通过其它地区,而是直接进行对外贸易;二是允许国际资本进出中国资本市场,在自由贸易区内取消外汇管制和实行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东亚地区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自由贸易政策的实行。
曲建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特区虽然在实际意义上不存在了,但它还要担负许多探索性的任务。比如,中国的各级政府部门划分很细,几乎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对口的部门在管着,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很深。而外国的政府基本是不干预经济的,日本就只有一个“通产省”统管经济。因此,在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特区可以进行政府架构改革的探索;又比如,经济特区一般由于地理位置较好,发展经济有着区位优势。中国以后可以建立许多自由贸易区,但经济特区可以发挥它的区位优势,成为自由贸易的核心区,启动和带动其它经济区域的发展;再比如,深圳经济特区还可以成为南中国地区的一个物流枢纽,因为深圳有若干个天然优良的深水港口,在货物进出口方面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当然,经济特区的这些角色并不是像过去那样是政府赋予它的,而是客观形成的,是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是建立在现代科技水平上的,而不是在体制和政策上有何特殊。
不管经济特区的意义如何变化,经济特区在中国入世后,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这是许多人都承认的事实。经济特区的路今后应当怎么走?对这个问题,许多人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答案。
新上任不久的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在不久前召开的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深圳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的要求,使深圳成为应对“入世”的先行市。她特别强调说:“经济特区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今天的‘特’,主要的不是要求特殊的政策、特殊的优惠,而是要立足深圳实际,面向全省全国,不断解放思想,继续开拓创新,要有特别超前的眼光、特别务实的思路、特别振奋的精神、特别出色的工作,努力为全省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深圳市市长于幼军面对WTO给深圳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也提出了积极应对的策略。他说,使深圳成为应对WTO的“先行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和课题,搞得好,深圳将形成更大的“投资洼地”,吸引外资源源不断流入,重新出现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的投资热潮。我们一定要抓紧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外贸促进体系和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各部门都要积极主动去创造条件,争取中央、省的支持和指导,在若干服务领域率先扩大开放。
这些学者和领导干部透露出来的观点都表明了一个事实,即人们都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在中国加入WTO后,像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今后不可能再依靠外部特殊政策的扶持发展自己了。依靠自身多年超前发展具有的优势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是摆在经济特区人们的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采访中,一些学者认为,入世对于经济特区会比非经济特区有更多的好处。因为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经过20年的发展,其外向型程度、市场化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因而更能抵御入世带来的冲击。只要经济特区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和发展,相信经济特区的质量会再提高一个层次。现在中央的优惠政策是向西部倾斜,经济特区今后不可能会享有更优惠的政策。但中央应该给予经济特区更大的改革权和试验权。
曾经担任过中国入关谈判首席代表的佟志广,在前不久深圳召开的一次WTO规则研讨会上提出,深圳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的城市,已经有许多大企业具备了创造国际品牌的条件。过去我们经常要戴着面纱生产别人的名牌产品,现在是老虎长了翅膀该腾飞的时候了,深圳有条件大胆去闯国际市场,创造自己的国际名牌。
外经贸部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薛荣久说:“中国加入了WTO,深圳在以下三个方面仍然大有可为:一是深圳应作为全国落实WTO规则和入世有关承诺的模范和表率;二是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我国将在今后6年逐步放开服务贸易领域。深圳应争取在有些领域先行试验,将6年过渡期缩短为3年;三是深圳应尽快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贸易体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