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这两年较显眼的特色是大批留学归国人员集聚园区。到2000年底,在园区工作的海外留学人员累计1917人,仅2000年来园区创业的留学人员就达1000余人。2001年,园区留学人员服务体系已接待4840名留学生咨询,2280人有创办企业意向,386家已领取了营业执照。自2000年6月22日园区建立留学人员服务体系至今,海外留学生新创办的企业总数已达500余家。
中关村已经意识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必须高屋建瓴,面向未来,置身于世界发展的前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说,中关村建设采取的是园区化的方式。既然采取园区化的方式,就必须认真构建这种园区。这就要特别注意考虑园区的分工问题。中关村的园区首先应该是实验室的基地和技术交易的基地。其次是需要建一个技术产业化的产业区。第三个区域应该是人力资本的休闲区。中关村里的人主要是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这两种人是非常珍贵的人力资本,他们的休闲应该有专门的区域,他们很富有,需要较完美的服务和优美的环境住宅。第四还应该有一个会议交流和学习的区域。园区内部要有专业分工,专业分工就能细分化,细分化就能高档化。
据中关村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陆昊介绍,中关村管委会将用两年的时间对区内物业进行全面整顿。位于上地北区的国际商城即将动工,建成之后将使上地变得更具有商务气息。将于2003年逐步投入使用的中关村西区又称中关村的中央商务区,它对改善中关村形象、增加中关村商务活动功能将起到重要作用。这说明中关村的规划者已经看到了中关村的不足,并准备大力改善。据了解,目前,各产业基地在拆迁、建设方面进展迅速,按市场机制运作和使用银行贷款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总额已达100亿元。今后几年内,园区产业发展硬环境将得到彻底改观。
建设一流园区环境、提供良好的创业方面的硬件服务,建立友好的交易平台,都是转变政府工作职能的方方面面。园区的企业一直呼吁中关村的政府部门应当从管理者向服务提供者方向转型。北大天正公司总裁黄斌说:“比之于硬件,我们看得更多的是政府服务能力在软件上的缺陷。这软件不仅指的是政府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确立进军方向上的能力,而且还包括政府对于企业信息的深入了解和提供解决能力上的服务。”
诚然,中关村在服务创业人员上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推出“一站式办公服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比诸“一站式服务”,风险投资是中关村目前更需要的。可是中关村现代资本市场远远没有形成。经营高新技术企业是一种高风险行为。企业需要转嫁风险,就需要有能力承担这种风险且愿意从承担风险中获得利益的公司的帮助,这样就能加速企业的壮大。这些工作,由企业来做,当然责无旁贷;但再加上政府推进,是不是就更加有效一些呢?假如政府部门能够通过制度创新扶持一些中介机构,深入技术和资金两头,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细致的调查,掌握技术方到底需要多少资金、这些资金投入按什么顺序、规则上应占多少股份;投资方对何种技术感兴趣、对什么样的团队更加信任,那么中关村在资本与技术对接的成功率上,就可能更有效率。
中关村服务经济不发达,应当说是市场经济发育不足的结果。
服务经济最不完善的地方,体现为中介体系不发达。由于中介机构不成熟,每年年初举办一次的项目推荐洽谈会是中关村管委会主动为企业提供的“免费午餐”。这个活动的主旨,是让技术持有方与资本持有方进行有效对接,避免他们互相寻觅时“茫茫人海两不见”。北京飞亚伟业公司参加了2002年1月10日、11日举办的第三届项目推荐会。公司副总经理梁雪梅说,两天下来,材料发了不少,名片收回一堆,说话说得口干舌燥,但是,效果却不太明显。北京青年创业投资服务中心主任高斌指出,这样的交易会仍旧有走形式之嫌。创业型的企业是需要社会的认可和资金的支持,但光靠一张展板、几个工作人员赶集似地到场,怎么可能交易?技术不是萝卜白菜,技术方怎么可能说卖就卖?资金也不是菜金,资金方怎么可能说给就给?
中关村人感触最深的,是技术和产权交易市场至今没有形成。近两年前,位于中关村核心地区的海龙大厦六层,挂了一块“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的牌子,让很多人眼睛一亮。北京高新技术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祁榕说,按大家想象,这个中心应当是十分红火的,不仅仅是全国的技术,就连全世界的技术,都能和来自全世界的投资商进行对接;开业后从交易成功的双方提取的佣金应当占营业额的重头。但该中心目前的主要收入还是从投资公司那里收取“席位费”,经营没有太大起色。中关村应当为此感到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