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继续推进结构调整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2002-03-08 来源:光明日报 福建省农业厅厅长吴建华 我有话说

一、认清形势,明确今年农业工作的目标任务

刚刚过去的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福建省各级农业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确保了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预计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5.7亿元,比去年增长4%,增幅有所回升。其中,农业产值432.4亿元,比增4.5%;畜牧业产值215.3亿元,比增3.4%。农业产值中,种植业产值388.1亿元,比增4.7%。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3380.7元,比上年增加150.2元,比增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2%。其中,农民人均农业净收入1149.7元,增长3.4%,扭转了自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下降的局面。

——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农业区域布局逐步优化,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2001年全省大田粮经面积比例为63.9:36.1,经济作物面积比上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粮食面积和总量继续调减,粮食优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年水稻优质率68.4%,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总量进一步扩张。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福建省认定了23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有44家企业的67个产品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认定。绿色食品发展迅猛,福建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数量已达186个,位居全国第四,全省已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万亩,并对6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场地进行监控,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也于去年9月加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餐桌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推进。订单农业开始起步,据初步统计,福建省现有订单作物面积约474万亩,签约产量达299万吨,签约金额83亿元,带动农户60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科技市场服务一体化”等有效组织经营形式在全省范围得到有效推广。全省已有农业产业化组织近2000个,专业市场17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100家,仅省级百家龙头企业就带动农户102万户。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全省已有8个农业部定点市场和4个农产品质量(农药残留)检测市场。据统计,2001年福建省8个农业部定点市场交易额达32.3亿元,占全省农副产品市场交易总额的14.4%,比上年增加6.6亿元,有效地促进了福建省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在全省范围开通了“969155”农业服务热线,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农业外经工作进展顺利。闽台农业合作又有新突破,两岸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福建省柑桔病害检测技术应用与建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项目正式启动,并开始建设福州、漳州两个检测中心;正式成立了“闽台农业合作专家顾问团”,召开了闽台农业产业合作研讨会,为进一步推动闽台农业产业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农业法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农业立法取得新进展,出台了《福建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福建省农药管理办法》和《福建省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卫生管理办法》,《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已完成立法调研和论证,《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可望年内出台。农业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省已有55个县(市、区)正式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占应成立市、县、区的70%。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经营管理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工作扎实开展,福建全省纳入清理整顿范围的2501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已全部实现了清盘关闭,清欠率59.07%,居全国第一。新一轮土地承包合同签订扫尾工作基本完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福建省农业部门也清醒地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福建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首先,我国已经加入WTO,必将对福建省农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长远看,加入世贸组织将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它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减少歧视待遇,降低农产品贸易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进出口结构,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利于农业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农业国际化进程。从近期看,福建省农业将面临严峻挑战,农产品市场放开后,竞争将日趋激烈,部分农产品生产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农产品卖难、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等问题,随着市场的开放表现得更为突出。加入WTO后,农业还将面临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考验。

其次,推行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农民有了更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便于充分发挥福建省的区位优势,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区域布局、特色种植、规模生产格局的形成。同时,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增加自身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三,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发生变化,增强发展后劲迫在眉睫。一是农业发展市场约束增强。二是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薄弱。三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农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新形势下的机遇是潜在的,挑战是现实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化潜力为实力,变劣势为优势。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仍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一)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将是提高农业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根据福建省的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举措。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抓紧制定特色优势产业布局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优势产品的重点生产区域,从良种供应、基地建设、技术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重点予以扶持,促进优势产品向主产区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

(二)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这是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的关键,也是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和前提。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产品的安全性问题。福建省委、省政府也继续把治理“餐桌污染”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良好契机。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放心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建立一批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三)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外向型农业。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福建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按照中央总体布局的要求,把外向型农业作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力争在全国先行一步。

第一,扩大农产品出口。“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国外农产品的冲击,福建的农产品要冲出国门,必须过好“五道关”。一是质量关。世贸组织成员国为了保护本国农业,经常故意设置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限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我国的茶叶在出口到日本、欧盟等国时就“碰过壁”。因此,要拿到农产品出口“签证”,必须先提高质量,解决农(兽)药残留量、重金属超标和滥用生长激素等问题,杜绝检疫性病虫,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二是品牌关。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品牌的竞争。美国的新奇士橙、英国的立顿红茶等品牌在世界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国际竞争中很有优势。福建虽然有许多名特优产品,已有49个省级名牌农产品,但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寥寥无几。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名牌农产品认证、开发,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培育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产品。三是标准关。统一的国际标准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准则,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是农产品市场进入国际市场的“名片”。四是规模关。要结合我省农业资源特点和优势,扶持、发展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拳头产品,推动出口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档次。

五是服务关。必须强化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服务,要根据WTO规则和我国对外承诺,抓紧制定既符合WTO规则,又符合福建省省情的农产品出口扶持政策;分析研究国际国内农产品的市场动态,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农产品出口市场准入创造条件;积极培育市场,扶持和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育。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还要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农业企业与乡镇企业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对外投资,输出福建农业良种、技术、设备和劳务。扶持建立一批规模大、有地方特色、市场在外的农业出口基地和龙头企业,抢占国际市场。

第二,加大农业引进力度。抓紧清理和修订不符合WTO规则的农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并落实鼓励外商投资农业的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招商引资机制,开展定向招商、网上招商、委托代理招商。利用每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州国际招商月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推出一批重点项目,吸引外商投资福建省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在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营销组织经营方面比较先进的台、美、欧等客商的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其投向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生产项目,特别要加大对国外境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引进。

第三,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充分发挥闽台农业合作的优势,把闽台农业合作作为福建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不断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的领域与方式,逐步推进闽台农业产业对接,联手拓展国际市场,建设一批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业产业合作区,对外接受国际分工,对内推动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促使福建省成为海峡经贸合作的重点协作区。

(四)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重要措施。

科技兴农,良种要先行。今年,要继续组织实施“种子工程”,加快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步伐。一方面积极建立优质稻、“两薯”、特种玉米、名特优蔬菜瓜果新品种(组合)丰产示范片,同时,进一步扩大“畜禽良种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强体系建设规划管理,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种畜禽场”宝塔型层次分明、科学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加快科技推广步伐,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改革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今年的市县乡机构改革中,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做好与政府、编办沟通协调工作,继续稳定农技推广体系。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突出抓好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强化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逐步建立适合福建省情的推广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科技示范场建设,强化科技示范场的示范、培训、咨询等服务功能,提高科技推广效率。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继续组织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改革,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

农业机械化是大面积、高效率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重点实施“兴机富民”计划,在抓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同时,突出抓好具有福建特色的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和水产、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搞好联合收割跨区机收工作,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广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活动,建设农机化信息网。开展“农机质量安全年”活动,抓好农机质量监督,完善农机维修网点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净化农机配件市场。搞好农机安全监理,防患重特大事故发生。

(五)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构建农村经济运行新机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重大的意义。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走农业企业化、农民组织化道路,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首先,要延伸产业链,搞好加工和营销。这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如建宁的莲子产业,通过加工成莲子系列产品,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销售网络,有力地推动了莲子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永春县建立城乡农产品网络化营销网点1200多个,销售网络遍及上海、大连等大中城市,近万名农民从事商品流通,把永春芦柑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俄罗斯等国,2000年度出口量达3.75万吨,占当年全省出口量的一半以上。此外,芦柑还加工成芦柑汁、芦柑酒、芦柑含片,不但提高了附加值,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卖难”问题。今后,福建农业部门还将把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条的延伸,增加农民种养以外的收入。

其次,要搞好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重点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建设一批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引导农业向优质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大力推行“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科技市场服务一体化”等有效组织经营形式,引导加工企业、销售组织、科研单位等,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提倡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紧密型的利益联结关系,提高“订单”履约率。推进订单农业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切实保护农民和企业的合法利益。

第三,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

同时,要加快推进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是培植一批农垦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促进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引导茶业、果蔬、奶业、花卉等产业中有条件的加工企业,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而真正起到农垦在农村中的示范、辐射作用。

但粮食问题“放开”不等于“放弃”,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目的是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更好地解决粮食问题,而不是不要粮食生产。应当看到,福建是缺粮省份,粮食自给水平较低,在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护和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防患粮食风险。要加强土地整理与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要根据粮食利用多元化,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基本走势,积极发展工业原料、食品加工等专用粮食品种以及市场前景好、营养价值高的特用、特色粮食品种,多途径优化福建粮食生产结构。要加强“三农”协作,组织科研攻关,重点突破超高产、高品质粮食作物品种的选育和优质高效栽培体系的研究、示范与推广。

三、夯实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江总书记最近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村的社会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安康富裕。特别在当前农民增收趋缓,农业面临的外部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打牢农业发展的基础,对于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村市场化,提高农业竞争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体现,也是符合WTO“绿箱”政策的。结合农业部门的职能,要加快农业生态和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抓好14个国家级、省级生态试点(示范)县建设,做好全省52个国控点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配合福建对九龙江、闽江、熬江三大流域进行综合整治,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大中型养猪场能源——环境工程项目”、“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农村能源项目”等一系列项目。加大耕地土壤监测的力度,增加以优质农产品基地、出口创汇产品基地及大中城市郊区永久性蔬菜地为主的地力监测点。组织实施“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项目建设,扩大项目的覆盖区域,实现从局部净化向整体净化过渡;建立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抓好植物检疫工作,时刻防范各类检疫性病虫传入福建,同时继续做好已发生疫情的封锁扑灭控制工作,巩固扑灭成果,加强监测,严防扩散。

(二)加强农业基础工作。这不但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应对WTO的要求。当前,要重点抓好“四个体系”建设:

一是农产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重点是制定农产品质量的分级和专用标准,农药、兽药及其他有害残留的卫生安全标准,农产品包装、储运、标识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广与质量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抓好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监测网和质量安全评估与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检测手段,突出抓好农药、兽药残留和饲料的安全卫生监测,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逐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尽快与国际接轨。

二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以信息发布为重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卫星通讯、网络传输等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农业生产、市场、科技等信息的采集和开发,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搞好结构调整。结合“数字农业”的实施,增加投入,完善省级信息平台建设和网络建设,建立起农业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争取在2003年以前,把农业信息网拓展至市县、重点乡镇、省内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大户。同时,加快信息从机关走向社会,积极发展网络农业、网上农业、网上交易,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抓好农业服务热线为重点,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和农产品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去年在全省范围开通了“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取得了较大成效。今年,省政府已经把“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列入2002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要加快建设省、市、县、乡四级“969155”农业热线服务中心,加强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特别是乡镇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农业服务热线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工作正常高效运转。加强对农业服务热线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使拨打“969155”农业热线成为农业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四是农业执法体系。切实把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执法工作作为当前农业部门转变职能的一个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通过示范单位带动,力争用2-3年时间建立起机构设置合理、运行高效便捷、行为规范公正、队伍精干廉洁的规范化农业执法体系。农业执法工作要以农资“打假”为中心,按照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统一部署,重点查处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资、兽药、饲料、农机及零配件七类产品和五种违法违规行为。要把农业执法工作与农业“九五”普法宣传和治理“餐桌污染”等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农业服务水平,提高依法行政意识,保障食品安全。

(三)落实农村基本政策

落实农村基本政策,是更好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稳定的需要,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需要。当前,要把落实农村基本政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落实《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要在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纲要”的基础上,立足部门职能,抓紧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把工作重点放在“多予、少取、放活”上面。同时,要经常深入基层,加强指导、检查和督促,及时了解情况,为基层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还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农业基层所站建设,提高农技推广水平。

二是继续落实土地延包政策,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要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落实到具体农户和具体地块,并按规定与农户签定承包经营合同,发放承包经营权证书。对延包工作没有完成的地方,要具体分析情况,集中力量,抓紧抓好后续完善工作,妥善解决遗留问题,消除影响稳定的各种隐患。对已经落实土地延包政策的地方,要加强土地承包规范管理,重点是建立健全承包合同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合同档案,调处合同纠纷,组织合同兑现,切实维护承包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遵循“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与管理。

三是继续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做好农村财务公开工作,不断提高公开质量,确保真公开、常公开和规范公开,使村级规范公开面达80%以上。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对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加大违法违纪的查处力度,确保集体资金的安全。妥善化解和遏制乡村两级不良债务,防止产生新的不良债务,力争到2005年底基本清除乡村不良债务,实现乡村两级财政、财务的良性循环。

四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合作基金会后续清偿工作。同时加强对中央专项借款使用情况的督查,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确保中央专项借款按期偿还。

五是继续搞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今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制度,继续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带普遍性的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要结合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转变工作作风,严格依法办事;要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案件查处纪律,实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度,使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见到成效。

四、转变职能,提高农业工作水平

福建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农业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从党的事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及创新的主动性,思想更解放一些,思路更开阔一些,工作更扎实一些,才能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及政策水平。中央反复强调,每一个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将学习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长抓不懈。我们要结合实际,学习、学习、再学习,既要不断掌握最新的农业专业知识,又要加强市场经济、营销、金融、贸易、法律和WTO等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的能力。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部署,把它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二)创新思路,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三个转变”。福建省级行政机构改革已基本完成,市、县机构改革正在积极推进之中,事业单位改革也将逐步展开。当前,一是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强化发展与调整的意识,以结构调整推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从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向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强化增效与增收的意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三是要积极推进农业部门的工作重点,从着力抓生产性农业向抓市场化农业转变,强化改革与创新意识,加大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力度,切实抓好基础性、主体性和战略性的工作,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三)改进作风,提高服务效能。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风不正,形象好不了,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我们一定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农业系统民主评议行风及机关效能建设等工作,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要切实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群众观点,牢固树立“献身农业、服务农民”的思想,善于用说服的、示范的、服务的方法推动工作,真心诚意地同农民交朋友,帮助农民排忧解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当地实际出发,任何工作都不能超越当地财力和农民承受能力,搞盲目攀比;不能瞎指挥,代替农民决策;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把认真开展政务公开作为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与优化经济建设环境、推进农业工作结合起来,与加强重点事项运作的管理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结合起来;要从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入手,认真抓好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的落实。要根据农业部门的特点,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制度,立足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