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干”是宁夏盐池县延续多年的一种习俗,它有当地人祈福丰收之意,但因要烧大量的沙蒿,既破坏了当地已十分脆弱的植被,又造成污染。为此,当地政府今年作出决定,要告别“燎干”旧俗,同时做了大量工作。3月5日,本报A4版刊发了记者采写的《盐池县告别‘燎干’旧俗》一稿。县委的要求落实得怎样?3月6日(‘燎干’日)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既看到了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也看到仍出现的一些“燎干”现象。客观地说,一种旧习俗改变是相当不易的,但我们相信,只要当地政府持之以恒坚持正确决定,并对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旧习俗一定会被改掉。
真的能彻底禁绝“燎干”?记者决定于当天(3月6日)亲自跑一趟,眼见为实。
下午6点,记者赶到宁夏盐池县县城。一进城就见路旁的住户门前摆着成捆的沙蒿。正准备下车采访,只见后面一辆警车开了过来,一位穿警服的人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对路边的人说:“今晚不许烧啊!”
过了一会儿,一名少年背着一大捆沙蒿进城而来。他告诉记者,他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为今晚“燎干”,他下午5点放学后就到城外的沙地上弄沙蒿去了。
当地一位中年人说,自去年报上登了我们这里“燎干”的事以后,县上对这事十分重视。除了县委宣传部发出倡议外,前些天本地电视台也多次告诫群众不要再烧了。今天县城管部门还用大卡车收缴了许多沙蒿呢。
记者在采访中明显感觉到,盐池县今年为制止“燎干”确实做了许多工作。等记者的汽车行驶到县城中心地带时,已经很难看到沙蒿的踪影了。
突然,记者看到不远处火光冲天,便驱车赶了过去。只见一些穿公安和城管制服的人正把一捆一捆的沙蒿投向火中。原来他们正在销毁收缴上来的沙蒿。仅此一处,就有数十捆之多。
一位公安人员告诉记者,今天上街收缴沙蒿、制止“燎干”的有城管、公安、环保、草原站、工商等好几个部门的人。50多人分成5个小组,总共收缴沙蒿十余车、四五百捆。现在正分头销毁。有人向记者预计:今天晚上不大可能出现往年的景象了。而且经过这么大规模的行动,明年可能不会有人再“燎干”了。
然而,就在记者放下心来去吃晚饭、到晚上7点半钟才上街转转并准备返回银川时,却发现了“燎干”的火光。这火光是从县城城边上最先发现的。
记者循着火光而去,不久就见四周都拢起熊熊燃烧的大火。那粗壮的沙蒿,借着风势烧得十分猛烈,火苗窜了几米高,浓烟更是腾空而起,直冲云霄,所形成的烟雾,远远就能看见。这里可能是管理人员鞭长莫及的地方。也可能是因为有些人把事先买来的沙蒿藏在了院子里,不易被发现,成为“漏网之鱼”。
只见每堆火旁都围了许多人,男女老少都有。每堆火少则烧掉两捆沙蒿,多则要烧六七捆乃至更多。有的小伙子不等火势减弱就从熊熊大火上飞身越过,十二三岁的儿童觉得十分好玩,便排着队跳过来跳过去。他们还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鼓励下,一遍接一遍地跳个不停,好像跳得次数越多越好。他们的家长也不是旁观者,这些大人是等到火势小时才去跨越。有些三四岁的小孩不敢跨越那么大的火堆,大人们就双手抱住他们的腋窝在火上甩来甩去。记者在现场看到,当火烧到一定的时候,有人就把成挂的鞭炮投向火中,火堆里顿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有人还端着一碗大颗粒的盐,一把一把地往火里撒。记者忙问这是什么意思,有人告诉记者,这是为了把灾难压下去。这时,主人还热情地邀请记者也去“燎干”。
着了几十分钟的大火终于灭了。这时,有人拿来一把铁锹,将火灰高高扬起,口中随之高喊一声:“豌豆花!”扬第二锹时又喊:“荞麦花!”第三锹扬起时再喊:“玉米花!”……据说,喊什么花,就是祈求什么农作物丰收。铁锹扬起,火星满天,好似天女散花,与燃放焰火颇为相似,远远望去,颇为壮观。尚未烧透的沙蒿被撒了一地。这时又有人从中捡一些回家,说是拿给不能出屋的老人和躺在床上的婴儿去熏一熏,消灾驱邪。
据“燎干”的人介绍,“燎干”还是有危险的。烧坏衣裤、烧伤皮肤、引起火灾的事都曾发生过。还有两个小孩同时往火堆里跳,结果撞在一起摔倒在火堆上。那情景至今还让人感到后怕。
当地一位环保工作者说,“燎干”不仅带有浓郁的封建迷信色彩,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更为严重的是,它烧掉了大量的固沙植物,进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那么,当地一些群众为何乐此不疲呢?有人说,他们是想借“燎干”燎去疾病和邪恶,祈求吉祥和丰收。“燎干”真有那么大作用吗?一个正在“燎干”的中年人坦率地说:“‘燎干’其实没有啥用。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每年到这一天就非烧不可。谁不烧,说就会招闲话。”
记者注意到,盐池县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而且局部地区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在盐池县,有很多地方地表植被稀疏,每一棵小草,每一株固沙植物都显得十分宝贵。然而,如果像这样家家户户、年复一年、无休无止地“燎干”,该会烧掉多少沙蒿,造成多大的生态灾难?结果,邪恶未燎掉,灾难倒烧来了。
看来,要彻底改变“燎干”习俗,还有大量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