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长期以来是困扰土地利用的大敌,传统的水洗碱的治理方法对于缺水地区不适用,建议采用生物方法,种草植绿,加强治理。这是来自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田均良委员在他的提案中提出的观点。
长期从事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研究工作的田均良介绍说,目前我国盐碱地蔓延面积已达26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盐碱化在“三化”中对生态破坏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而且扩展极快。盐碱化使得植被覆盖度减低,甚至土地完全裸露,无法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这也是沙尘暴近年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传统治理盐碱地的方法,如水利措施、化学措施和工程措施,由于受制于我国的水资源、技术和资金条件,可行性差。唯一现实可行的是以生物措施治理,直接种植可以在盐碱地上生长的牧草。
我国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在耐盐牧草的筛选利用上处于有利地位。新疆农垦科学院筛选出了花花柴、大米草,宁夏草原站筛选出湖南稷子,山东农科院选出“鲁牧一号高冰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经过30年探索,筛选出碱茅草,并取得了种植碱茅草治理盐碱化草地的技术成果,还首先在松嫩平原治理重盐化草地上获得成功。
田均良委员建议国家应开放生态治理的市场,让企业参与生态建设,推广草产业治理盐碱地的成功模式。同时,政府要加大盐碱化草地的治理力度,设立盐碱地治理专项基金,建立盐碱地治理示范区,推广盐碱地治理的技术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