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舞活学科建设龙头 加快事业发展进程

2002-03-13 来源:光明日报 陈 续 霍效忠 我有话说

合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她坐落在江淮重镇合肥市的中心地区,宛如一颗镶嵌在江淮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添着美丽的光彩。

始建于1945年的合肥工业大学,1960年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合肥工业大学”校名;1995年,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中央领导为建校50周年欣然题词。经过50多年沐风栉雨的发展历程,合肥工业大学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全面形成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素质、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办学原则和“一宽(拓宽专业口径)、二少(减少总学时和必修课门数)、三加强(加强基础课、实践环节和前沿交叉课程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拥有了硬件设施齐全、师资阵容整齐、学科配置合理的雄厚办学实力。

近几年来,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合肥工业大学凭借着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加快发展的东风,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坚持突出学校事业“争先进位快发展”主题,围绕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全面实施了以塑造学科建设龙头、构筑创新保障机制、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强化骨干教师队伍、拓展长远发展空间为主要内容的“六大工程”建设。并由此拉动了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结构、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建设国际知名、国内先进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的新一轮创业高潮,谱写了合肥工业大学历史上辉煌的新的篇章。

活龙头:学科建设纲举目张

学科建设关系到高等学校长远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本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始终把学科建设置于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龙头地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针对学校自身实际,确定了“更新学科内容、优化学科结构、组建学科群体、发展新兴学科、突出学科特色”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思路。

按照明晰的思路,合肥工业大学通过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努力加大增量,盘活存量,对各个学科群在确定重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实行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经费捆绑投入、统一使用和设立人才引进与选拔培养专项基金制度等办法,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使重点学科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经过“九五”以来的建设,合肥工业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8个,实现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零的突破;学校还建成了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精密仪器及机械两个学科被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专业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结构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学科齐全、多门类结合、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专业结构布局。各学科层次主要分布在经济、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28个一级学科之中,形成了先进制造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电气电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力学与建筑、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物机电工程、人文经济管理工程等7个学科群。

进入“十五”计划以后,合肥工业大学进一步加大了学科建设的力度,对学科建设工作实现了以《学科学位建设管理办法》、《学科与实验室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和《学科学位建设“十五”发展计划》为主线的规范化管理。仅2001年,合肥工业大学就引进和选拔培养高层次人才19名,为培养新的学科、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学科带头人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加快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及纳米结构材料”、“功能特种材料的软化学合成”、“植物细胞培养与遗传”、“机器视觉在线检测”等新兴学科方向的形成进程;在各级重点学科申报过程中,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获准为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结构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等20个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4个工程硕士领域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同时,2001年,合肥工业大学聘请校外15名知名专家担任兼职(客座)教授,46名国(境)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合作研究、访问讲学,全年开展全校性学术活动、学术报告100多次(场),校园学术气氛十分活跃。

目前,合肥工业大学已拥有5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000人;60多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1500人;学校形成了1250人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近50%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总数的75%以上;学校聘请了20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名誉)教授,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丹麦、俄罗斯、乌克兰、韩国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建立了以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为中心的校际联系。

建立保障:创新机制保驾护航

曾经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要想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快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创新学校各种运行机制,为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合肥工业大学始终站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办学体制、校内体制的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活化机制,激发潜能,先后全方位实施了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后勤社会化和产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使学校以新的办学机制、新的运行机制、新的管理模式进入新的世纪。

和其它高校一样,合肥工业大学长期以来也存在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难以根绝的弊端。为彻底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学校党委和行政一班人,知难而进,最先推行了以“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理顺关系、提高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全校人事制度改革。在对全校各个岗位进行科学定岗定编的基础上,学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了个人申报岗位、公开竞争竞聘、公示评判结果、组织考核上岗的运作方式,一举将全校党政管理岗位从原来的64个,减少为45个,管理干部人数由过去的199人,减少为161人。并且,保证了整个改革过程平稳、有序运行,不少原来担任行政工作的教学人员,主动要求彻底回归教学科研一线;214名在竞争中落聘的人员,积极参加了下一级的竞争上岗,多数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人事制度改革充分明晰细化了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大大提高了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围绕工作中心,为教学、科研服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到位之后,合肥工业大学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运用分配杠杆,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普遍提高,增量拉开;注重实际,鼓励先进;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的原则,真正体现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和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学校全面建立起由岗位津贴、工作业绩津贴、奖励津贴构成的校内工资制度,将分配与教职工所在岗位职责、贡献大小和考核结果紧密结合,拉开档次,实行按劳分配、优劳优酬,并且配套建立了兼顾德、能、勤、绩的考核考查制度。此举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职工的收入水平,使教师、科研人员、高层次人才、关键岗位人员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占参与分配人数53%的教科人员,享受了73%以上的分配资金。通过改革,使合肥工业大学吸引人才和稳定师资队伍的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和学校机制创新的深入,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合肥工业大学事业发展保障工程的重要内容。合肥工业大学在规划改革时,提出了两个原则:一是改革必须坚持创新原则,针对自己实际创造属于自己的模式;二是后勤服务师生的主功能不能改变。按照这个原则,学校进行了一步到位的机构和人员整体剥离,把所有具有事务性职能的部门和单位整合为后勤集团,成立了12个服务中心,建立了健全完善的服务机制和规范,保证了学校在每年扩招3000多人情况下,后期服务保障到位,服务质量稳步提高,经营效益初步实现了良性循环。

比翼齐飞: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龙头的有力拉动和机制创新激发的活力与保证,直接作用于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仿佛是一面巨大的风帆,推动着合肥工业大学在新世纪的征途上迎风破浪,加速远航。

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顺利推进。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学校招生规模快速扩大,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为主线,加强教学管理,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工作成效显著;2001年,合肥工业大学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直接用于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图书馆自动化、校园网、教学现代化建设;筹备建成了专门面向在校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首批5个项目进入中心孵化;国家、省、校级教研立项165个,8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在全国性多媒体课件、数学建模、ACM等竞赛中,合肥工大师生频频获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检验。

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工程收效明显。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一年累计申报各级各类项目330多个,纵向科研项目资金比上年增长24.7%,签定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合同115份,合同金额同比增长53%;“STAR2000”、“中人氟安”等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得到重点推进,学校组织科技人员参加了深圳高交会等5个大型科技活动,签定投资意向合同8000多万元;学校微电子所与江苏意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组建合肥工大先行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对内履行人才培养和科研职责,对外肩负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任务,创造了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学校科技产业开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4个科技产业群为主体的校有企业效益增长,科技企业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快速推进。2001年,合肥工业大学累计投资近亿元,用于老校区建设,3.2万平方米的教室和学生宿舍建成使用,3.5万平方米的逸夫科教综合楼完成结构封顶,对给排水、供电设施进行了高标准的改造;在合肥大学城内进行的1500亩新校区得到高标准、快速度的建设,能够容纳6000名新生入住的教育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一期工程,已经进入施工的高峰期,教学大楼、学生公寓主体结构近期即可封顶,今年9月可以如期投入使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崭新风貌昂首跨入新世纪的合肥工业大学,在事业发展的征程上,将一如既往地抢抓机遇,再创辉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