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由于水的流失,我国荒漠化、沙化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7.3%,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540亿元。谁敢断定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来在何种状态下生存?那么,从现在开始,为生态做些什么吧!
由于水的流失,我国荒漠化、沙化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7.3%,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540亿元。在吉林省,西部盐碱化的土地1984年为115.9平方公里,在2000年就达到153.27平方公里,加上沙化、盐渍化的土地,大地的“衣服”已经开始褴褛。
千方百计把水留在土壤里,这是我们必须做的。许多人对水资源缺乏的认识不足,如果再不警惕的话,人类看见的最后一滴水,也许就是自己的眼泪。
有缺水意识、节水意识,还要有保水意识。除了引水、修渠、修水库,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作物种植区在克服盲目开荒、超载放牧的同时,还要调整种植结构,使土壤水不流失,即从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到与饲料作物并存的三元结构,种植好的牧草来建立林、草、田的复合生态系统。苜蓿草是理想的饲料作物。它不仅可以成为草食动物的蛋白质来源,而且可以肥田、改良土壤的结构,经济效益也不错。
以往每当沙尘暴来临,人们都抱怨食草的羊太多了。其实,人是践踏自己生态环境的主谋,怎么要替罪羊来承担责任呢?
一提起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责任,许多人就想到“不践踏草坪、不吃野生保护动物、不随地吐痰”,但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把保护环境的行为,从道德标准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凡事首先想到:是否有利环保?是否有利资源再利用?比如,平时洗脸时,把水龙头开得小一些;出门买菜时,用布袋或竹篮代替塑料袋;清理垃圾时,把可回收物品和不可回收物品分开装……这些都是点滴小事、举手之劳,似乎可做可不做。但从生态建设的角度看,少数人这么做与大家都这么做大不一样。可以设想,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这么做了,北京的缺水问题就可以部分缓解,白色污染就会大大减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就会大幅度提高。从这个角度看,生态建设的主角是普通老百姓,是你、我、他。
2001年一年,我国有14次沙尘暴起源于内蒙古,占沙尘暴总次数的44%。同样是去年,内蒙古发生32次扬尘和沙尘暴天气,频率之高、强度之大、范围之广建国以来少见。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也威胁着全国生态大局。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特色产业,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产业,发展畜牧业是内蒙古的经济出路。但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生态屏障,一旦内蒙古大草原被彻底破坏,华北、华中、东北就再无安宁之日,风沙会铺天盖地刮过来,没有任何天然或人工的屏障能挡住。面对草原,首先要的应是生态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
我们首先要立即停止对草原所谓的开发性利用,尽快退耕还草、退耕还牧。其次,防治草原荒漠化还要限制草原的载畜量。要在农区和半农区禁牧,即变放牧为舍饲,以科技创新促进养殖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使牧民把眼前增收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另外,要在纯牧区休牧,就是通过大面积封育和发展人工草地,实施牲畜“良种工程”等措施,增草增畜提高效益,促进草原牲畜牧业良性循环。目前,内蒙古农区和半农区大部分已经实现禁牧,纯牧区已经全部实行季节性休牧,全区草原建设总规模已有2000多万亩。此外,内蒙古大批工商企业纷纷投资生态建设,近几年,全区工商企业用于治荒治沙建设项目的资金超过10亿元,占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累计投资额的1/5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