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推出的新闻聚焦“呼唤学术道德”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反响。两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王越教授,对于这个话题有着深切的感受。他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希望借助于本报向全社会呼吁:应当尽快建立有效的学术规范。
他说,不论中国和世界,学术界和技术界目前都存在学术腐败的问题,这与商业中作假现象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负面影响。当人们还没有把劳动当作第一需要,这样的问题就会继续存在下去,为此,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
王越院士把学术腐败现象分成三个方面:剽窃别人的功劳为自己所有;项目成果中的弄虚作假;效果中的弄虚作假。这些人不但抄袭别人的成果,而且对于合作者的贡献加以抹杀,从而掠夺别人的成果。非但如此,在一些国家级科技成果奖评比之中,也发现有人以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占据获奖第一人的现象。现在,有的单位领导一人说了算,权力很大,下面的人敢怒不敢言,伤害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所以应当制订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
王越院士建议:
——国家要在学术、科技领域加强知识产权和专利审查的执法力度,注意保护学术、科技成果和有重要贡献者的权益。有关法律法规条文的制订和执行要有科学背景,并且尽快培养相关的管理者队伍。
——要有紧迫感。科学技术都是持续衍化、发展的,不能投机取巧。任何人的贡献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就像牛顿说过的那句名言:“我们之所以看得远,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培养一个学派,不单单是个人的作用。那些急功近利者通过媒体言过其实的宣传,结果是外行云里雾里,内行人掩嘴一笑,当事人将自己放在了火炉上,其滋味未必好受。紧迫感不等同于走捷径,应当强调历史的时间性验证,遵循科技发展的规律。爱因斯坦的重大发现是基于当时的条件及个人偶然机遇,而当时的环境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在工作中,既要有对个人的支持,也要有对群体的支持。同时还要改变过去只看重结果而不看重过程的演化思维定势。
自然科学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要学会坦荡平和地面对问题和规律。王越院士呼吁,应当建立一种规范,除行政和技术领导约束自身外,科学技术领域应当将理性教育、道德教育、舆论监督、法律建设结合起来并引入管理工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