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决“发展—污染”矛盾的关键

2002-03-22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涌 我有话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


虽然谈生态过程工程令人枯燥乏味,但生态过程工程关系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近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高新科技产业化的归宿,也是解决“发展—污染”矛盾的最佳手段。综合化学、物理、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发展起来的工业,如化学、冶金、炼油、材料、制药、能源工业等,都是通过物质在分子水平上重组,而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它们统称为过程工业。

现代过程工业的基本特征有三:首先它是最大规模的资源转化产业;其次它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耗产业;第三它是最严重的污染源,过程工业不仅导致产生大量CO2、NOX、SO2等排放,而且年复一年地产生千百万种化学品,废弃物达到千万吨级/年。可以说现代过程工业一方面已成为人们衣、食、住、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造成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大量废物的产生,进而构成人类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自然生态系统经过40多亿年的演化,已形成仅需太阳能的驱动,使物质在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通过共生、互生、竞争、反馈等自然手段循环往复,废物与原料不断互换角色而协调发展的机制。但这一系统由于近200年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而被打破,现代过程工业体系是由原生矿物资源(如铁)和化石资源(如煤)出发,构成“开采→初级产品加工→精细产品制造→产品消费→废物弃置”的单向运行模式,从长远看必然导致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工业系统能否效法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构筑某种工业循环运行模式,来缓解或化解上述矛盾?许多专家正在为此而研究发展的新模式,即发展循环经济。

工业生态系统与生物生态系统两个概念之间的类比不一定完美无缺,但如果工业体系能模仿生物界的运行规则,人类将受益无穷。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被确立以后,重要的是通过建立“效益—环境并重”新价值观和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去实现。

循环经济要求开发多种技术,使资源能够最充分、有效、多层次甚至循环利用,指导这类新技术开发的思路有:

1、研究重要元素(碳、氯、硫、铬等)在工业系统中的循环代谢过程,开发低能耗条件下元素循环利用技术。如氯在生产制冷剂、氯乙烯等多种工业过程中被利用,而以氯化氢形式成为副产物,在用氯化钾生产钾肥时也有大量氯化氢副产物生成,如能开发一种低能耗技术把氯化氢转化为氯气,加以循环利用,就既不再需要大量电解自然界稳定形式存在的食盐生产氯气,又避免污染环境的氯化氢的聚集。

2、在“生产—消费—废弃”链中减量化运行,以减少资源循环,即低物质化运行原则。对一些危害环境严重的物质可禁用,尽量采用高强度、低密度、低能耗材料。

3、根据产品灵巧化原则,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如尿素颗粒在土壤中的完全分解仅需十数天,而植物的吸收利用则需几十天,这使尿素的利用率仅为35%,尿素流失也会形成污染。如果根据各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期中对氮、磷、钾各种肥料需求速率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控释肥料,可同时解决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问题。

物质循环的最终制约因素是能耗,只有能耗低至经济上合理的循环过程才有实际价值。当前开发节能技术的思路有:1、低能耗工艺优先:比如生产一吨合成柴油或汽油需耗原煤5.5吨,而合成一吨甲醇或二甲醚为代用燃料仅耗2.6吨煤,在大规模生产合成燃料时,后一种工艺应当优先被考虑。2、强化生产技术优先:要开发非传统化学反应与分离技术,如超短接触、超临界、超细微化等技术,同时达到节能高效。3、生物化工技术优先:生化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能耗低,较传统化学合成有明显优势。

循环经济要求的不仅是尾端治理型的清洁生产,而且要求从生产源头消除污染,这需要开发无毒原料、溶剂和催化剂来改善有毒的老工艺;开发“原子节约”反应工艺路线,在多种工艺路线中选择和找到基本或完全没有副产物的路线,从源头消除副产品的污染;在化学合成工艺中采用新型催化剂、新型反应工程技术,提高反应选择性,或突破反应平衡制约等,使污染减少到极限。

要使资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或循环利用,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十分重要。在一个界区内实现物质流、能流和信息流综合利用的模式称之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自80年代初从丹麦起步,在欧洲和北美发展开来并被联合国推荐。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指导下,清华大学在太原、枣庄、衢州、南海等地参与规划了一些生态工业园区,希望有一定示范作用。通过园区内数十家工厂的数百个不同种类,不同品质,不同大小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进行集成、分析,形成物质充分循环利用,能量交换梯级使用和环境源头治理的生态产业链和生产网,且通过对其生产链和生产网的分析,发现其断点位置,并优先开发“粘结”技术,使在园区内形成更高交叉度的“产业链”和“产业网”。

经过统一规划、有计划的实施、一体化运行的工业群体叫做“生态工业群落”,如我国近年来已成功开发出数十万吨级的磷肥厂、水泥厂、硫酸厂、高硫煤矿联合共生工业群落,它们也是实现生态化清洁生产、保证良好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金涌中国工程院院士。1935年生,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乌拉尔工学院。现为清华大学化工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化学反应工程、流态化反应工程、颗粒粉体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50篇,获技术专利10余项。先后获国家级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共十余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