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前,我在大学政治经济学教室里,开始了系统的学习。
大学伊始,教科书和老师都讲: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也没有社会属性,不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只有商品的价值才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才有社会属性,才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劳动的二重性形成商品的二重性;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钥匙。
可是我却发现,在马克思的原著中,随处可见的论述,都是讲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有多种社会属性的;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肯定是有社会属性的;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及其形成的价值,不仅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也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究竟是谁错了?
为此,我重读了《资本论》等有关的全部原著,作了大量的笔记和卡片。
首先,我发现劳动价值论和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马克思几乎不予正面讨论。马克思主要讨论的是价值和抽象劳动,是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并以此形成了他的剩余价值论基础。马克思从研究异化劳动开始,到研究斯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并从中找到了自己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要为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寻找斗争的理论武器。因而,劳动价值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剩余价值论……应“求”而生。
其次,由于不讨论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就使得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不能在政治经济学中贯彻到底,也就没法建立一个能解释历史上存在过的所有经济现象、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如关于生产劳动问题,关于服务业的劳动问题……一直到关于国民收入的计量问题;尤其是通常所谓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不是劳动,创不创造价值的问题,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不是劳动,是否制造价值的问题,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的劳动是不是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记得当时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时,曾举了一个很极端、很典型的例子:制造或生产小提琴的工匠、工人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而小提琴家的演奏活动是不创造价值的,小提琴家是靠工匠、工人养活的。推而广之,只有生产了实物产品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其余的则反之。这样的解释,首先在《共产党宣言》那里就通不过。
第三,更为让人困惑的是,曾几何时,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也是持同样的观点:仆人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因为他没生产产品,只是消耗了物质产品。但是,历史本身的逻辑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这个观点:打倒了封建贵族统治的资产阶级也面临他们过去的对手的境遇——他们自己也成了非生产阶级,成了寄生者,剥削者……同样,夺取了政权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面临这样的尴尬:自己管理社会、管理国家、管理经济、管理生产的活动是不是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如果不能创造价值,那同历史上的统治阶级有何不同呢?执政的合理性、合法性在劳动价值论上均受到挑战。
经过痛苦的折磨,我得到了一个可以在逻辑上对称,又可以解释不同阶段的历史和现实的新理论,一个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的劳动四重性理论和劳动价值论。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有自己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的自然属性是指它总是人类不同的具体劳动形式、种类所创造出来的成果,价值的自然属性是指总是人类无差别的脑体力支出——抽象劳动的成果。
(2)使用价值和价值也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反映着人们交换彼此的具体劳动,以保证在分工条件下能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的社会属性反映着人们交换彼此的具体劳动时,要求自己的被社会承认的抽象劳动耗费获取等量补偿的社会关系。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反映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自由、平等地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前者反映劳动交换是否必需和可能,后者反映劳动交换必须相等。
(4)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四重属性,二重自然属性和二重社会属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表示劳动的二重自然属性,社会必需(的具体)劳动和社会必要(的抽象)劳动表示劳动的二重社会属性。
(5)社会必需(的具体)劳动概念的导入,说明了并不是只有生产出了一个有长宽高三维外延的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一切能满足人们的某种生活需要,且又是以当时当地的人们所公认和接受的权利义务形式(商品交换只是历史上存在过的诸种形式中的一种)过渡其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并获得相应的价值补偿的具体劳动就是社会必需劳动,即广义的生产劳动。
(6)社会必要(的抽象)劳动(时间)概念的重新表述,可以让人发现,并不是一切投入了的抽象劳动(时间)耗费,都凝结成价值,并获得补偿。只有在商品经济自由平等的交换条件下,被他人、被社会所承认的抽象劳动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才能获得相应的补偿。
(7)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中,包含了一整套近乎完整的,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均衡价格理论,马克思使用了边际分析,供给分析、需求分析、弹性分析方法,还给出了包括产量(供给量)、需求量、市场价值、市场均衡价格确定过程中的各种变换(三种蛛网模型和各种弹性变换)。当然,马克思的供给分析是劳动时间耗费——劳动生产率分析,而不是马歇尔的成本分析,我们把马克思的产量供给曲线视为边际劳动时间曲线就行了。
(8)用劳动四重性理论,尤其是用社会必需劳动的理论,来分析历史上存在过的所有阶级、集团、阶层、人群、家庭、个人的活动的性质,都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也可以发现它们消失的原因——人们,社会不再需要用它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了。
(9)用社会必需劳动理论和劳动四重性理论来重新认识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以及资本家们、封建贵族们的活动时,我们就可以对雇工和剥削者等一系列概念重新定义,从而对雇工的性质作出科学客观的判断,也对剥削作出一个更为客观的界定:资本家或雇工进行商品生产的人未必就是剥削者;剥削者另有其人。
(10)如果要推翻一个社会的现存秩序、结构,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和劳动价值论无疑是最锐利的武器。
(11)如果要建设和发展一个社会,要使这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到自己的正常位置,要维持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看来还得用劳动四重性和社会必需劳动理论重新构造的新的劳动价值论。
(12)当我们沿用马克思的分析模式来讨论社会再生产问题时,可将广义服务业的劳动视作第三部类、第四部类和第五部类的劳动,仍然可以完成用商品和劳务生产与交换商品和劳务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3)用社会必需劳动理论,还可以顺利确认和重视物化劳动或储蓄的活劳动在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形成中的功能和作用,从而顺利地解释利息的本质或储蓄的活劳动——物化劳动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