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22日电记者薛冬从中科院获悉,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学者徐星领导的中美学者参加的研究小组在我国辽西发现一个新的原始的角龙类恐龙,这一发现揭示了角龙早期演化过程的镶嵌进化现象。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2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这是继徐星等今年2月14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有关中国猎龙研究报道后的又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据介绍,角龙类恐龙是古生物学家最感兴趣的恐龙类群之一,繁盛于北美的晚白垩世。这类外形有些像犀牛的植食性恐龙是非鸟恐龙当中分异度最大、并且最后见证白垩纪大灭绝的恐龙类群之一。它们当中的代表三角龙是恐龙历史当中知名度仅次于霸王龙的一种奇特恐龙,长着怪异的角和长长的颈盾,粗壮的身体使得霸王龙也对它产生几分畏惧。
这种被命名为辽宁角龙的动物在分类上属于新角龙类。传统上,角龙类恐龙被划分为两个类群:长有类似鹦鹉嘴的喙部的鹦鹉龙类和长着颈盾的新角龙类。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辽宁角龙属于最为原始的一种新角龙。辽宁角龙所具有的过渡性质的形态填补了鹦鹉龙类和新角龙类之间的形态差距。
辽宁角龙生存于大约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它大小接近于体形较大的狗,是一种四足行走的动物,以植物为食。辽宁角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新角龙类。结合角龙类的形态和它们的生存时代资料,科学家发现鹦鹉龙类和新角龙类这两个支系在分离后形态上产生了快速变化,很快获得了各自独特的形态特征,这种快速演化也导致了一些形态特征的复杂性分布。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专家指出,最近几年来,《自然》杂志连续报道了来自我国辽西的一系列重要的恐龙发现,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轰动。过去发现所涉及的类群都是和鸟类起源有关的猎食性恐龙。这次是《自然》杂志首次报道来自辽西的植食性恐龙,表明辽西恐龙研究在向更广的范围发展,辽西作为世界恐龙研究热点和中心地区之一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