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内部“核变”的巨大能量

2002-03-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张少中 本报记者樊云芳、丁炳昌 我有话说

人员从7100人减少到4755人,劳动生产率从4.3万元提高到6.9万元,企业从亏损2.29亿元到盈利6000万元——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又是最有说服力的。

作为长期亏损的大型国营企业,又是“百年老店”,海南邮政在1998年底与电信分营后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可想而知。一切在合营时向邮政倾斜的政策都取消了,要扭亏为盈,只有靠自己发展业务;要发展业务,又必须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但“无论是业务的开拓,还是先进设备的使用,都要通过人;人又需要一个好的机制来调动其积极性。当时,海南邮政最缺的就是这种好机制。”

“因此,邮政独立运行后的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端掉‘铁交椅’,砸碎‘铁饭碗’,打破‘大锅饭’。改革无疑是一场内部‘核变’。”回顾这段艰难的历程,海南省邮政局局长文兴元的心情是不轻松的。

改革从处级干部的竞争上岗入手。从动员、报名、资格审查、统一笔试、述职答辩、民主测评、确定拟任名单、公示、正式聘任——程序规范,操作透明。随着新聘任的41名处级干部“走马上任”,标志着“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开始在海南邮政落地生根。

接下来,一个最棘手、最困难的问题——冗员分流已不能回避。一方面是企业“浮肿”,人员富余;另一方面是为实现邮政现代化所需的新型人才极度缺乏。解开这个“症结”的“杀手锏”是“末位淘汰制”。在全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前提下,推行持证上岗,无证者自然就无岗,空出的名额用于招聘企业急需的人才——“能进能出”的淘汰机制就这样逐步建立起来。

减员增效,立杆见影。白沙县局管理干部由15人精减为12人,投递员由45人调整为38人,通过优化邮路,全县18个分支机构目前仅有乡邮投递员7名,仅此一项一年就节约成本约5万元。

改革的第三“斧头”砍在分配制度上。全面推行经营承包制、计件工资制、岗位工资制和经营风险抵押制,适度拉开分配距离。

海口市局副科级以上干部根据职务、责任不同,每人交纳一定数量的风险抵押金,考核期内完成业务收入计划的,按本人风险抵押金的40%奖励;完成收支差额计划的,按60%奖励;完不成计划的则按未完成比例扣减其抵押金,并与政治待遇挂钩,实行通报批评、免职等处罚。这种工资“能增能减”的机制促使2001年全市业务收入增幅超过了全国省会局的平均水平。

“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的扭亏;但海南邮政今天的扭亏还是非常脆弱的,要真正进入良性循环,还必须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这是海口市邮政局局长李柏平的结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