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故居已经成为海门市一处旅游景点
南临长江,东濒黄海,与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江苏省海门市,曾经诞生过一位清末状元、中国轻工业奠基人——张謇。近年来,状元故里的人们不仅承袭着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同时发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争当苏中崛起排头兵。近年来,先后获得了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明星县、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江苏省文明城市等殊荣。去年,海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0亿元,人均超过1.3万元,财政收入6.46亿元。
走访状元故里,我们在体会状元遗风遍布海门城乡大地的同时,不难领略到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在海门发生的深刻变化,并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当我们漫步在海门市区大街小巷,一条条飘溢祥和的街道、一座座顾客盈门的商场、一尊尊气势恢宏的雕塑、一幢幢荡漾新风的楼院,身临其境,深深地感受到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享受着他们自己用双手营造起来的常年亮丽的人文环境和现代文明。凡到过海门的外地人,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海门真漂亮,海门真干净!
然而,昔日的海门市,各项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人民生活十分不便。自1995年,海门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建设、高效能经营管理实施旧城改造,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充分协调,走出了政府投入和市场补偿相互配合,城市改造与经济结构调整并举的“经营城市”新路。据介绍,仅1995年,市区就投入5.5亿元,拆除旧房19.8万平方米,占老城区总量的95%,新建大楼223幢,总面积达50.3万平方米。以后的6年间,市区每年又都有20万平方米以上的楼宇竣工,去年达到40万平方米,新建了三个高标准住宅小区,从而给城区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目前,海门城区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农村70%的农民建起楼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5平方米。
海门城市建设何以出现这样的高效能?海门市委、市政府领导将城市当作企业来经营,依靠制度创新,增强了城市的发展活力。资料显示,6年间,政府用近1亿元的资金,启动了17亿的社会资金。市委书记徐永兵告诉我们,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海门的城市建设,在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凡可投入市场营运的项目都推向市场,因而大大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到“十五”期末,海门市区城市化水平将达45%,市区常住人口达20万人,建成区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使城区面积比原来扩大一倍,进入江苏省38个中等城市行列。对此,他们胸有成竹,充满信心。在与居民的交谈中,我们得知,海门为了把城市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做美,规划决策做到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在全市开展了“海门城市发展及形象”大讨论,集思广益,深得民意。我们欣喜地看到,新城区经过去年一年的建设,框架已经拉开,雏形已经初现,海门“经营城市”的方略真是魅力无穷。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近年来,海门致力社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可谓下足功夫。据陪同我们的市里领导介绍,社区建设全市已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领导机制,任务明确、运作有序的责任机制,量化细化、严格管理的考核机制,结对共建、多方投资的投入机制。令我们感慨万分的是,每到一处“社区是我家,维系你我他”已成为每个市民的共识,市民为社区建设出力自觉自愿。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海门为创建文明社区,精心设计策划了具有独特个性的环境优美舒心、秩序安定放心、生活方便称心、文化娱乐欢心、团结互助热心、结对共建齐心、扶贫帮困真心的创建文明社区“七心”工程,不仅使社区建设目标更为具体化,更重要的是使创建内容人格化,易于理解和组织实施,因而深深地感召了广大市民,激发了广大市民“我要文明”的热情,也使社区建设不再是少数人的“个体行为”,成为人人参与的“大众事业”。海门城区共有3个社区,12个居民小区,几年来,已有3个小区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小区,3个小区被评为南通市文明小区。
“良好的环境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环境优势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开放优势,发展优势。哪里的环境优越,投资者就奔向哪里,哪里就会繁荣起来。”市委书记徐永兵深有体会。去年,海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幅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外向型经济更是一路攀升,高居南通6县市榜首。问起投资者为什么愿意到海门来投资。台湾客商杨登贵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海门人好,海门环境好,在这里投资我们放心。”今年,海门市委、市政府又把营造良好环境放到更高的平台上去认识和运作,作为全市实现“优势指标跨长江(赶超苏南)、主要指标超历史、苏中地区列前茅”的战略重点,不遗余力,造福人民。
企业家在感慨:“以前办外资企业注册跑多个部门,经过二三十道手续,而现在只要进了一个大门,一揽子的事情就都办妥了”。老百姓在评说:“以前办张房产证拖拖拉拉两个月,现在20分钟就解决。”的确,海门市审批服务中心的建立,行政审批条件的公开,收费标准的公开,限时服务的实行,不仅增加了政府行为的透明度,而且大大提高了行政办事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谈到建立海门行政审批中心,海门市市长汤仲飞告诉我们,他们把大力改进行政审批工作作为转变机关作风建设的一件实事工程,在审批环节上该精简的精简、该降格的降格,同时把拥有主要审批权的25个部门和单位进行集中办公,由各成员单位派出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对审批项目实行“一个门受理,一条龙服务,一口子收费,一次性办结”。审批服务中心自去年10月对外开展服务以来,中心各窗口已受理审批服务事项2万多件。
行业是联系广大群众的纽带,为提升文明行业的服务质量,海门大力度实施了以叫响一个主题口号、实施一套承诺服务、配备一支监督队伍、营造一方优美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行业创建“十个一”工程,事迹感人,成效明显。
海门市国税局是江苏省文明行业,他们不断深化服务内容,开展了“税收与服务同行”及“税企工程”两项活动,拓展服务内容。到目前为止,海门国税已有12个分局与20家企业进行了结对。税务部门通过为企业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帮助成本核算,解决资金困难等措施,促使其扭亏为盈。宝龙化工有限公司是当地的一家私营企业,在海门港投资了一个项目,但因资金短缺,无法投产开工。国税直属分局与之结对后,几次到该厂论证分析,还多次请金融单位的领导到现场调研,认为该项目前景看好,银行给予贷款900万元。该厂顾老总感动不已。
与国税局一样,中行海门支行在文明服务上也动足脑筋。中行海门支行,曾先后被评为中国银行总行及省市行的先进集体、全国金融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特别不容易的是,支行营业部连续5年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这些荣誉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因为全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更高、要求更高、标准也更高。为此,全行职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一心一意为客户着想,一举一动让客户满意,真正做到了“凡是与业务有关的事情都做,凡是客户提出的合理要求全部满足”。一次,一位精神病患者将一张百元钞票撕成碎片,扔在柜台上。营业员林蕴香发现后,细心地将碎片精心粘贴完整,又想方设法把调换好的新钞送到患者家属手中。优良的服务,树立了中国银行海门支行在客户中的优良形象。
海门市公安局确立了“形象胜似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局训,树立了热情服务的为民形象,去年捧回了“全国优秀公安局”的金牌。海门电信、交通、质监、工商等部门则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政府需要,群众欢迎,企业满意。
海门经济开发区早已成为海门经济发展的亮点,也是优质服务的重点。建区九年来一直奉行“投资者是上帝”的宗旨。以“能答应的一定答应,能答应的坚决做到;可服务的保证服务,服务一定到位;作出承诺的决不食言,不折不扣兑现”的服务理念和行动,吸引了海内外投资者。区内形成了轻工纺织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通信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化工产业五大产业群体,全区固定资产总投入已实现20亿元,进出口总额4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
一位行人掏口袋时不小心掉下了一张纸片,后面一位放学的小朋友路过,立即弯腰把废纸捡起来放进自己的口袋。目睹此景的外来人惊叹之余,感佩海门人的集体荣誉感。文明不是与生俱来的,长期以来,海门市便一直在追求和培育着这种城市文明风尚,在市民头脑中牢牢地植入文明意识。这些年来,他们相继编写下发了30万册文明教育学习读本、10万份“市民文明行为知识百题问答”;在城市主要路段和各大窗口单位竖立了一大批宣传市民守则、“八不”行为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牌;新闻媒体开辟文明创建专栏;每年评出百佳文明市民和文明新风典型,以此对市民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使文明行为知识进家入户,成为市民的行为准则。
富裕起来的海门人更是有着崇尚读书的风气。多年来,海门在城乡群众家庭中推行“一二三家庭读书工程”,要求每个家庭设有1张书橱,订有2份报纸,添置300册图书。海门人认为这是在积累参与21世纪竞争的能量,是储蓄素质,于是纷纷响应,同时通过举办读书节,开展书画展、征文竞赛、演讲比赛、读书交流、评比“藏书之家”等途径,鼓励买书、藏书、读书、用书,提高知识水平。在海门一家一户的琅琅读书声中,我们听到了海门人知识水准的拔节生长,看到了海门人文化气质的升华闪光。
在海门,有位妇孺皆知的村支书,他就是常乐镇培育村支部书记叶剑生。为了让乡亲们脱贫致富,他放弃十几万元的年收入,垫支数十万元,带领村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叶剑生解放思想、负重奋进,与时俱进、锐意开拓,自强不息、迎难而上,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服从群众的五大精神,正是海门良好民风的集中缩影。为此,海门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市向叶剑生同志学习的号召。
在海门,还有一位人人都夸的“好人”,他就是法院离休干部洪谟。这是一位持续五十多年,救助他人,不求报答,把爱无私地洒向人间的可敬老人。中央电视台《人间万象》节目摄制组曾来到海门,用他的感人事迹拍摄了报告剧《一个延续了四十多年的故事》,该剧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像叶剑生、洪谟这样的“好人”,在海门还有很多。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海门不是以件计,已成为一股春风拂面而来。在这股春风的吹拂下,好人好事、新风典型犹如繁星般在海门大地闪烁,“做文明人,创文明城”正成为海门城乡群众的自觉行动。
步入江苏省文明村德胜镇瑞祥村,整齐的村民住宅楼、宽敞的水泥通道、荷花池、绿树、草坪,生机勃勃,一个赏心悦目、舒适安宁的居住环境尽收眼底。再循着滨江绿洲的嘹亮歌声,走进海门镇中海村,映入眼帘的是握惯了锄头、钉耙的农民正端端正正地坐在村民学校内,认认真真地跟老师学唱村歌。阅览室、乒乓室、健身房,耗资11万多元的村俱乐部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多年来,海门市正是这样致力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他们还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实践道德规范,共塑海门文明”主题活动、“锤炼过硬作风,展示公仆形象”主题活动、“新世纪海门人新形象”主题大讨论活动、文明新风典型事迹演讲报告会、蔡朝东“创业万岁”演讲会、志愿者宣誓仪式、广场文艺演出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正在点点滴滴地推进着海门的文明进程,宣传典型,弘扬文明新风,使广大市民在文明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去年9月,海门市组织了一次“光彩周”活动,邀请在外地创业的海门籍人士回乡观光,并开展经贸洽谈。一批在外奋斗多年的能人游子回到家乡,为海门的发展变化和城乡拥有的优美景色所折服,激发起他们反哺家乡、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热情。这次“光彩周”活动共签订了69个经贸协议,总投资3.64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有7个。
海门妩媚动人的景色得益于日益改善的自然环境。这不仅是土生土长海门人的真切体会,而且是海门籍游子和外来人员的共同认识。
在人类迈向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海门市的领导深刻认识到:金山银山固然需要,绿水青山也必不可少。继海门多年来开展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之后,去年,海门全市上下开展了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组织了万名群众签名、千名儿童书画赛、百名领导谈环保的“万千百”等活动。“创模”工作如火如荼,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目前,海门“创模”已通过国家级调研。人们不无惊喜地发现,城市上空冒着浓烟的高烟囱不见了,污浊发臭的河水变清了,久违的鸟儿又飞回来了。文化广场、锦绣园、风情园、百花园,风格各异,魅力四射。
为了一睹风采,我们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