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强学风建设 塑造大学精神

新闻聚焦·呼唤学术道德 净化学术环境⑥
2002-03-2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袁新文 我有话说

本报“新闻聚焦”《呼唤学术道德,净化学术环境》刊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就如何加强学风建设、塑造大学精神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

赵沁平告诉记者,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科技和学术事业有了巨大发展,正在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一支主力军,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科技活动量(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科技成果大幅度增长,高校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逐步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思想活跃、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学术队伍;形成了崇尚科学、宽松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但在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学术道德和治学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学术道德观念淡薄;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利益驱动,治学松弛。

赵沁平认为,这些问题和现象不是今天才有,也不是中国才有,自人类有文化传播以来古今中外都一直存在。现在上述问题有所凸现,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深层次的师资队伍人才断层问题仍然存在。近十几年来,高校采取破格提拔、吸引引进人才、创造条件使人才早日脱颖而出等各种措施,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年轻教师,基本解决了年龄上的人才断层问题。目前,许多高校45岁以下教师占到了教师队伍的70%。但深层次的人才断层,如学术断层、学术带头人断层仍然存在。许多三十多岁、不到四十岁的博士生导师自身仍处于人生的磨炼、提高阶段。二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侵蚀。我们现在更加强调大学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更加直接地为社会服务。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社会需求对高校发展产生积极拉动的同时,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对高校学术和教育净土的影响和侵蚀也是不容低估的。三是办学行为不规范、办学观念有待更新。四是管理制度和相应法规不够健全、完善,亟待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赵沁平指出,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召开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座谈会,就是要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要大力抓好学术道德建设。大家形成了一种共识,觉得有必要下大力气抓一抓。贯彻《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高校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大学校长要亲自抓学风建设。一手抓学科建设,一手抓学风建设。学风建设还有道德建设问题在里面,所以大学党委书记也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根本。学风不正,学校声誉难以维持。抓学风建设,归根到底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塑造大学自己的精神。大学要有深厚、宽松的学术氛围,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科学、民主、创新的大学精神。人要有人格,校要有“校格”。大学是拉动社会进步的源头。大学的学风和文化受到腐蚀,社会进步也会受到影响。如何创设既宽松又严谨的学术氛围,塑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各大学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

——加强制度建设。高校对于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坚决处理。但要以防微杜渐、教育帮助为主,处罚为辅。要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康的学术批评、学术督导机制。学术道德建设的核心是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但要辅以法规制度,标本兼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