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是一座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这里是革命先烈李大钊的故乡。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全中国,唐山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涌现了“三条驴腿”办互助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优秀代表和“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当代愚公。
经过1976年大地震血与火的洗礼,唐山人民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巨大关怀、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亲人解放军奋力救助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市委、市政府以道德建设为核心,因势利导,在全市深入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教育。目前,全市共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6处,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各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观李大钊纪念馆、唐山抗震纪念馆、冀东烈士陵园等地,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涌现了许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全国十大女杰之一、爱国拥军模范、私营企业家常玉珍,靠手摇石磨做豆浆艰苦创业,致富不忘报国拥军,先后为救灾、扶贫、济困捐款26万多元。投资上千万元建起了功臣幸福院、孤儿村、功臣疗养院和功臣度假村,义务奉养19位战争年代的功臣和13名革命老区的孤儿。目前,全市已有军民共建文明社区40多个,模范军民共建点300多个,连续三次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在历次全国抗洪救灾、抗震救灾、希望工程和扶贫攻坚等自愿捐助活动中,唐山人民总是以患难与共的深厚感情慷慨解囊、踊跃捐献,是全省行动最快,捐献款物最多的城市。1998年以来,全市人民义务捐款、捐物1.3亿多元。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唐山,连续十几年扶贫助残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原唐山市财贸工会干部金胜恩一家,20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照顾着震后致残的姚翠芹,不仅照顾她的日常生活,并且请作家、艺术家、音乐教授帮助这位震前的文艺兵学唱歌、画画、写作。姚翠芹先后发表文学作品近百篇,在全国残疾人卡拉OK大奖赛中获民族唱法一等奖。医学专家认为,高位截瘫患者的生命极限是15年,但姚翠芹已健康地度过了26个春秋。在唐山市,像姚翠芹这样的地震致瘫残疾人,由于社会的关怀和志愿者无微不至的照顾,至今仍有1000多人健康地生活着。今年68岁的退休女干部何广明,从1988年起创办了河北省第一家老年人福寿公寓,14年来,先后收养老人137人。河北理工学院工程师于江,十年来带领学生为残疾人义务修理轮椅,他们研制成功专用充气泵、紧急处理器等设备,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但助残志愿者却越来越多。
17万青年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城市唐山市有17万青年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助残济困,其中骨干队伍有3.2万多人。团市委在全市建起了志愿者服务站329个、服务基地873个,组织1.8万多名青年志愿者签订了6300多万份“一助一”长期协议,使地震后4000多名孤儿、8000多名残疾人、529位孤寡老人和一些弱势群体受到爱心帮助。在路南区截瘫人康复村,记者看到,志愿者服务站为他们设计安排得无微不至,他们把供水设备装到了每个残疾人的床头,搭起了火炕,建起了残疾人专用浴室和卫生间,设计、制作安装了自动升降晾衣架。暴雨过后,志愿者及时为残疾人疏通堵塞的下水道,大雪过后,志愿者立即为残疾人清扫院落道路。在开展志愿者“帮孤助残”服务的基础上,团市委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了“向奉献者学习,为奉献者奉献”的活动。把“一助一”爱心行动拓展到老模范、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中,组织对他们的生活起居、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家电维修以及法律政策咨询等方面开展广泛的服务,使那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过贡献的老人愉快地安度晚年,并在服务中向他们学习,接受教育。这一经验受到团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