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服饰美学史的拓荒之作

2002-04-04 来源:光明日报 陈辽 我有话说

蔡子谔教授以一人之力、十年之功独立完成的《中国服饰美学史》,在我国美学史乃至世界美学研究史中都属开山之作。统览全书,我认为,这是一部真正的独创的中国服饰美学史。

关于中国的服饰,我们已经有过沈从文先生编著、王予予先生增订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周锡保先生著的《中国古代服饰史》等著作,但是它们都是中国服饰史,而非中国服饰美学史。蔡子谔写的《中国服饰美学史》由中国服饰审美文化史和中国服饰美学思想史两大板块融汇、贯通与整合而成,无论在内容上、学理上,还是形式上、风貌上都和已有的中国服饰、中国服饰文化史迥然不同,体现了理论的深度和美学思想的厚度。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这是中外美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有关服饰美学的学术著作。

《中国服饰美学史》揭示了中国服饰美学发展的五大规律: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服饰美学也随之或迟或早地发生嬗变。社会存在怎样,人群、部族、民族的存在怎样,服饰审美文化形态也会怎样。蔡子谔以确切的史实和翔实的资料,充分揭示了这一中国服饰美学发展的规律。

●服饰一旦问世以后,就会给人们的服饰审美习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家艺术家不满足于现存的服饰,在文艺作品中将生活中的服饰典型化、美化,创造出更美的服饰,以此增强人们的服饰审美观念,推动服饰审美文化的前进,这是我国服饰美学发展的又一规律。蔡子谔对这一规律的揭示尤具说服力。如他认为,《诗经》中的“黻衣绣裳”和“副笄六珈”等名句,分别创造了一个历史时空中的衣冠和服饰的审美文化世界。屈原《离骚》等作品中展现的“芳草”服饰审美文化,则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服饰诗美境界,等等,这些是他对服饰美学发展规律研究的又一贡献。

●普列汉诺夫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通过社会心理这一中间环节的。蔡子谔发现,社会存在决定服饰美学是通过渗透着社会审美心理的社会风尚这一中间环节得以实现的。一定的社会风尚发生一定的服饰审美文化形态,社会风尚的发展和变化,导致服饰美学的发展和变化。这是他揭示的中国服饰美学发展的又一规律。

●人是服饰的创造者,但其中的智者、贤者、圣者则对已有的服饰美学观念持“扬弃”态度,即肯定其中的优质因素,批判其中的异质成份,提出自己的服饰美学观点。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的服饰美学思想又对后来的服饰美学产生能动的反作用,从而推动服饰美学的发展。这是蔡子谔所提示的我国美学发展的另一规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服饰及其服饰美学思想曾经对中国的服饰发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服饰美学中有少数民族及其服饰美学的一份贡献。这是蔡子谔在书中揭示的中国服饰美学发展的又一规律。以大量事实如此深入而富有说服力地揭示少数民族服饰美学对于中国服饰美学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在中国服饰美学史上是发凡起例的第一次。

《中国服饰美学史》从我国服饰美学的实际出发,十分强调服饰美学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在蔡子谔的笔下,中国服饰是人类文化乃至审美文化最早的物态化形式之一;是作为物质形式即物质文明,敏锐、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着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道德、法律、文化等观念形态或曰精神文明的外在感性显现形式之一;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外化或曰直观化的审美形态之一。因此,它便有可能为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宗教学、法学、文化学、文学艺术等提供以中国服饰审美文化为独特研究视角的研究领域;完全有可能为从事古代历史题材创作的艺术家们在历史与美学的文化背景下,认识诸多对立统一的辩证美学关系,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帮助。此外,其对于中国当代服饰审美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也具有指导意义。
(陈辽: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服饰美学史》蔡子谔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