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聚焦战国文字

序跋窗
2002-04-04 来源:光明日报 李学勤 我有话说

《战国文字编》一书经过多年努力,终告完成。这部书规模宏大,材料丰富,汇集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无疑将和《甲骨文编》、《金文编》等名作一样,成为所有关注古文字人们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战国文字包括秦文字与六国文字,是中国古文字发展中一个特殊阶段的文字形态。这个历史时期,如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说,出现了分歧混乱的局面。及至秦代统一,“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汉以下通行文字只上承秦文字传统,六国文字于是不再为一般人所能读解。

六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事实上在汉初已经开始了。汉惠帝四年(公元前一九一年),除挟书律,结果在秦暴政下隐藏的古文旧书陆续出世,例如张苍献《左传》,颜芝献《孝经》之类,这些书籍自然都是以六国文字书写的。特别是景帝晚年,鲁恭王坏孔子宅,从壁中得到古文《尚书》等等,经博士孔安国隶定释读,为学术史上的重大事件。古文之学,由此勃兴。以前秦书八体,不含古文,到西汉末的六书,首先就是“孔子壁中书”的古文,其次还有“古文而异”的奇字。看《说文》所收古文、奇字,以及魏三体石经的古文,可知都是本于六国文字。

尽管许慎已提到“往往于山川得鼎彝”,但源自六国文字的古文,由汉至唐一直是古文字研究的主体。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西晋初荀勖、束皙等人才能顺利地释读当日发现的汲冢竹书。五代末至宋初郭忠恕所编《汗简》和稍晚一些夏竦在《汗简》基础上纂成的《古文四声韵》,可称这种古文之学的小结。

情况到北宋后期有了改变。先是有欧阳修等学者提倡,继之受朝廷的鼓励,商周青铜器的收藏蔚然成风,从而古文字研究的中心转移至金文。《汗简》、《古文四声韵》那种古文开始显得不够高古,随后竟深受讥评,被指为上不若商周,下不合《说文》,原来的古文之学遂渐归湮没。

学术界重新把目光集中到战国文字上来,已经是现代的事了。现代的战国文字研究肇端于王国维先生。王国维曾长期从文献和文字学角度探讨晚清以来学者热中讨论的“古文”问题,他研究《说文》的古文、籀文,写出了名文《史籀篇疏证序》、《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桐乡徐氏印谱序》等,揭示战国文字西土、东土的区分,反驳许书古文为汉人伪造之论,实有凿破混沌之功。

王国维的卓识表现在他整体地考察战国文字。战国文字研究的一个难点,是其材料的零碎分散。王国维指出:商代以至春秋的文字有甲骨金文,战国重要金文数少,“幸而任器之流传乃比殷周为富,近世所出,如六国兵器,数几逾百,其余若货币,若玺印,若陶器,其数乃以千计,而魏石经及《说文解字》所出之壁中古文亦为当时齐鲁间书。此数种文字皆自相似,……而同时秦之文字,则颇与之异”。只有将战国文字看作古文字演进的一个阶段,真正的深入研究始有可能。

进一步刺激战国文字研究的,是有关文物的大量出土。其间影响最大的,首推1933年安徽寿县李三孤堆楚金文与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帛书这两大发现。因其性质十分重要而文字又甚难辨识,使学者们认识到推进战国文字研究的必要。虽然当时的战争动荡延缓了这一趋势,到20世纪50年代,战国文字研究终于有了明显进展。

和别的学科一样,中国古文字学在改革开放后前进非常迅速。战国文字研究这时已形成古文字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有不少专攻的学者。近年,楚简连续被发现,如荆门包山、郭店,还有上海博物馆藏的几批,珍贵异常,更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关注热点。

吉林大学自上世纪70年代末即成为战国文字研究的中心之一。于省吾先生门下,这方面的学者辈出,多有重大贡献,汤馀惠教授即其间突出的一位。他精习甲骨金文,尤重战国文字研究,著述众多,影响深远。1993年印行的《战国铭文选》,立说精当矜慎,为世所重。《战国文字编》是他多年投入巨大精力的项目,协作的几位学者均为上选。

战国文字研究在未来一个时期里,将会有超过预期的进步。(本文为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战国文字编》一书序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