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更多的人在走出国门,更多的人也正在回来。在这来来去去的人流中,有一批被称为“海归派”的人们,他们的报国理想和开拓努力,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归来之后》记录的即是他们中几个回国创业者的人生故事。
像一面镜子,《归来之后》以生动真实的对话形式,坦率地记录下了几位“海归派”人士关于人生、事业和生活的感悟。他们并不完美,他们也有过踌躇和困惑,但他们可爱,他们以具有个性的、坦诚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他们是热爱挑战、勇于探索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坚守自己的理想主义立场,渴望获得更多的生命意义。他们告诉人们,选择归来的最大原因仅仅在于他们内心有着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结,想在中国这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士地上,寻求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有一个“将Internet带回家,与中国的Internet一起成长”的梦想,田溯宁和丁健带着他们的亚信公司回到了中国,尝试着亲自去参与中国Internet的建设和未来的设计;因为想探索一条中国知识分子的新道路,刘积仁走出了象牙塔,开始了从教授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因为想在中国的建筑业中留下当代中国文化和艺术活生生的记录,张欣和她能干的丈夫以一个又一个新概念,在业界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暴风骤雨……
时代不同,理想也会有所不同。与有着留学海外背景的前辈相比,这一代的“海归派”中,大部分人将目光锁定在了商业上。他们尝试着,将自己的理想,注入到商业化的道路中,在满足自身物质需要与发展的同时,为自己的祖国发展做一番有益的事业,从而多方面地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选择,是他们的成长背景使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需要使然。这一选择表明,有一批理想主义者,正在探索一条实现理想的新途径。
“海归派”在发达国家游学,所获得的不仅是相对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中大部分人的专业是经济和技术)、更多的发展机会、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与另一种文明接触的过程中,接受了一些新的生活和工作观念。比如,讲究信用、工作认真、为人坦率、尊重选择、鼓励创业等等。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更好地安排和协调了工作上的种种关系,促进了他们的事业开展和成功。
当然,在现实中,他们的西式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挑战。他们提倡的商业模式和运行方案,在中国这个还正在孕育的市场上,无可避免地需要一个适应和修正的过程。这当中,他们有过挫败,有过思考,有过重新的调整和坚持。在经历了种种的困难和磨合之后,他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撒下了事业的种子,在尚不规范的市场上,沉着冷静地做着与国际接轨的事业。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没有多少人走过、还有些艰难的路?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答案:因为他们知道,将自己的知识与热情,贡献给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和国家,他们的留学经历才有了更大的价值,他们的生命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
《归来之后》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