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江城马鞍山显得格外喜庆和热闹——许多企业和项目选择这一天挂牌、开工。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与众不同的是:它的主发起人是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它的资本真正实现了多元化,它的主营业务是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磁分离机电一体化产业和磁性材料产业。
“能够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起来这样一家企业,根本原因是改制给我们改出来了主动权。”研究院副院长、天源公司总经理洪石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脱口而出的是这样一段开场白。
改制前的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是原冶金部直属的矿山领域学科集中、专业设置齐全、试验装备配套的综合性科研单位,综合实力和运行绩效排在全国独立的5000多个科研院所的30名左右。
1999年,作为全国242个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科研单位之一,马鞍山矿院一下子脱离了40多年的“课题申报、经费拨款”运行轨道,走进了市场之中。度过改制最初的阵痛,矿院的领导和科技人员从对市场的迷惘、改制的失落中清醒过来,形成了科研院所改制具有独特优势的共识。比技术,矿院具有长期以来形成的采矿、选矿、环保三大主体学科十七个强势专业,具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学术单位挂靠的权威;比人才,600多名在职职工中,科技人员占了三分之二多,仅高级工程师职称以上的就有200人,矿院还拥有预采矿工程硕士授予权;比成果,院里完成的科研成果1800多项,各级获奖项目就超过了600项,授权专利成果便有55个。真是不比不知道,比较之中增添的是每一位员工的自信:三大优势就是转制院所制胜市场的法宝。
如果说“三大优势”是改制后的新发现,那么,条条大道通向发展自己的“罗马城”,则是改制给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带来的最大好处——企业自主权。
矿院人对此体会最深的当数融资的变化。改制前,虽然经费是由国家拨款,衣食无忧,但除了一般的设备购置和事业支出,要想干一些成果转化、壮大自己的工作,资金的捉襟见肘往往是最大的困扰。走银行贷款的路子,受单位性质限制,院里只能用固定资产做抵押。改制以后,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手段进行配置,融资之路不仅变得十分畅通,而且渠道也越来越多。拥有着技术、人才、成果优势的研究院,成为银行优先放贷的“宠儿”,不再需要抵押,信誉额度也越来越大。而且,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也吸引着社会资本纷至沓来,在新成立的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000万元注册资本中,研究院投入的主要是现有生产资本和无形资产,其他6家发起人则是现金投入。其中,民营企业安徽恒信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安徽中周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马鞍山市森窿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现金投资,就占有四分之一。
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不快,转化效益不高,几乎是科研院所存在的通病。改制之前的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也不例外,成果转化的力度不足,规模偏小,使研究院处于抱着“金饭碗”常常吃不饱饭的尴尬境地。
从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体制的改变,给研究院在成果转化上带来的是利益主体的根本改变,带来的是成果转化的广阔空间。研究院1992年在南京江浦经济开发区建成的软磁器件原材料基地,主要生产高纯四氧化三锰材料和中高档硬磁锶铁氧体预烧料产品,都是IT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改制前就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现出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限于当时的体制,产品产量一直不高,效益停留在理论预期上。改制以后,根据市场需要,研究院调整生产环节,使产量以一年翻一番的速度提升,软磁材料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过去的5%,两年时间发展到近30%。磁分离设备也从过去品种少、行业覆盖面小,快速发展成为配套成龙的10个系列、几十个品种,应用于矿物回收、污泥处理、垃圾分选、食品和医药提纯行业的多种产品,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的较大份额,还批量出口欧美市场,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
“改制让我们拥有了参与市场竞争、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这个主动权既体现为压力,更体现为动力。”经历了改制全过程的洪石笙总经理显然对改制有着深层次的理解。从研究院主攻方向的战略变化,到经营理念的形成;从思维惯性的困惑,到驾驭市场的自如;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的经历,昭示着整个科技体制改革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