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某大学一名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大学三年级学生突然向学校提出了退学的申请。据了解,近来大学生主动退学在江苏高校时有发生。高考历来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何到达“安全地带”的大学生又要退学?记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考制度改革的今天,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高考志愿的填报存在着相当大的盲目性。在高考生源中,农村多于城市,小城市多于大城市。尤其是在偏远县城、农村中学,考生填报志愿是一大难题。许多考生自身疲于备战高考,而家长对于志愿又不甚了解,学校、老师关心的是升学率,重点院校录取情况,很少顾及学生的特点、爱好。许多人在报志愿时重学校轻专业,据了解,各分数段的学生都存在着志愿难填的问题:成绩好的,怕“高分低就”、“高分撞车”;成绩中等的不敢“高攀”名校。而名校为了所谓的“面子”,往往拒收第二志愿,导致高分考生“志向难酬”。虽然高校内部存在着转学、转专业的调节方式,又由于条条框框的限制,难于实现。于是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学生兴冲冲地前脚踏进大学门,后脚又跨了出去。四川省德阳市2001年的高考状元郭亮,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录取,开学仅一周,便和两名老乡一同退学了,原因就是志愿填报的失误。
其次,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学校不能够根据具体专业方向和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安排课程。往往是同一学院内,不论专业、不论本科还是专科,都开同样的课程,上百名学生挤在一起上大课。南京某医科大学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江苏省医学院校第一个文科管理专业,由于缺乏课程设置经验和其他专业“一视同仁”,卫生基础课、管理专业课、临床专业课一应俱全。文科生们便不得不花相当时间学习医药知识。这既增加了学生负担,又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上海有一些高校,采用了“选课制度”,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自身条件选择学习课程和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进程;新生在读完大学一年级课程后,允许有3%—5%的学生重新选择专业。这种方法可谓一个好措施,值得借鉴和推广。
第三,志愿填报的失误,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频频接触的都是自己没有兴趣的课程,而且都是作为必修的考试科目,因而成绩单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红灯”也就不足为奇了。重重压力之下,这些学生们唯一可以选择的也许只有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