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燕:要避免培养“人文残疾人”

2002-04-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欣 摄影:侯艺兵 我有话说


李燕,学者,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李苦禅纪念馆副馆长。

1943年生于北京,曾就读北京西观音寺小学,北京二中、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1973年在北京荣宝斋工作并协助父亲李苦禅工作,1979年任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师。

记者:常有媒体披露一些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发生犯罪或引起公众强烈不满的事件,不由得不去想教育的某些问题。

李燕:这些问题如孤立看待,个案处理,只能扬汤止沸,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法制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道德思想教育有时理论脱离实际,流于空洞古板的照本宣科,使得一些青年学生为应付考试“强耐而心不在焉”。学校、社会过于重视学习成绩的量化标准,学生拼命储存单调的专业技能,有些学问博士正在异化为知识的“窄士”,更有一些青年人表现为情感失控,心理变态,行为失常,有知识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

一个人需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人文素质和技能素质,即做人与做事,二者缺一不可。文明人应具备方方面面的精神“元素”,如同情心、恻隐心、庄敬自重、神圣观念等等,如缺失过多,就成为“人文残疾人”。这种不利或危害的潜伏期较长,爆发点无常,后遗症危害很大。我认为目前社会潜伏着某种人文危机,人文教育已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

记者:能否具体谈谈你对我国特有的人文资源的理解?

李燕: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人文的积淀最为深厚,比西方要丰厚得多。比如中国欣赏好东西的时候叫“品”,像“品茶”,进而引申到艺术鉴赏,如画画技巧熟练、格调低的叫俗品,然后依次是能品、神品、妙品、逸品,一层一个境界。工业民族大都冷冰冰的,用ABCD或数字划分、解释、研究。人文不能靠科技来加速发展,只能靠文化历史积淀的成果来推动。

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都是人文素质很高的人,“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人文底蕴就十分深厚,很少有人知道他对京剧的痴迷和他祖辈、父辈的文墨家风。先父李苦禅是第一个把京剧纳入中国画高等教育体系的人,他认为京戏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综合产物。在画界,也是丰沛哲理修养、文学修养、书法修养与意象绘画交融的“文人画”的价值最高。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我们处处不如西方,甚至连自己的皮肤、头发颜色都不如人家,对祖先文化缺少了解的兴趣,往往用盲目的、支离破碎的、片面的审美眼光理解生活,正反映出他们的知识结构人文营养不良,不是缺“钙”,就是缺“钾”。我就不信有起码人文修养的人会为了证明动物嗅觉而拿硫酸去泼狗熊。

记者: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学中强调得不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更多是靠领会和感悟得到的,难以量化考核,特别是涉及到情感意识方面。而学生们毕业后更多要面对的是拿成绩、分数说话的社会。

李燕:我认为人文素质、人文学科的成绩不适合量化考核,否则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人文是灵魂里的东西。古今人文知识分子的观点、成果从酝酿到产生效果的时间较长,让人们认识接受也需要有过程和条件。马寅初先生的“人口论”一出来就判了个“不及格”,挨了多少年大批判!直到他快一百岁时,才成了“迟到的胜利者”。学生成绩也是一样,究竟水平如何,多年后才能最后证明。在此之前,还是主讲教师用评语的形式批成绩相对确认比较合理。写评语也有主观性的问题,北宋时出现的写意画当年就不被官方看好,代表皇家观点的评价是“粗恶无古法,诡形殊状”,后来还不是成了我国绘画的主流!但评语毕竟可以为未来再评价、再认识提供客观依据,这一点应该有社会认同。不能光看分数。

当然写评语也有对主讲教师的评价问题,古代老教师对学生作文滥用“而”字就有这样的评语:“当‘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已而已”,既俏皮地指出了用“而”不当的错误,也示范了正确用法,学生看了服气。所以评语方式可以看出教师的水平。因此文科评语带有某种互评的双向性,往往对学生、对教师同是检验。也表明培养人文素质还要有高人文水平的“教”,而且这种“教”是不宜全用科技手段代替的。

记者:计算机教学优势再多,毕竟“人机对话”和“人人对话”是有很大区别的,特别是人文课程。你作为学生心目中的“演讲大师”这方面有哪些心得?

李燕:我最怕听人文方面的学术报告时,主讲者离不开电脑,讲着讲着说“等一下,什么什么是这样的”,然后摆弄机器,这样一来整个场子一气呵成的氛围就散了。对于文科教学来说,教师语言、声调、手势、眼神、面部表情这些最基本、最朴素的授课元素是最有感染力的,再加上肢体语言,可以说一举一动的“手眼身法步”都是教育,不是电脑投影器可以代替的。

我父亲当年讲课从不带稿子,他说你要讲的一定是自己烂熟于心的东西,否则干脆就别讲。我的老师包于轨是国学大家,记得他说过,文科教师要有三个基本功:一是谈吐;二是文笔;三是风度。风度不是摆架子做戏,是说行、动、坐、卧、走都要合乎场合,表情神态都要对听众有感染。的的确确,几十年过去了,我只要一闭眼,老师的形神兼备的讲授全在眼前了!言犹在耳,就是这么有魅力。我是被这样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不把这些风范在我的教学中表达出来简直是罪过,这些优秀的人文教育传统方式不能从我们这儿失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