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州园林的“当代版”及其文化意蕴

2002-04-20 来源:光明日报 曹林娣 我有话说

历史上的苏州因“漂亮得惊人”曾使马可·波罗叹美,苏州的私家园林更使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委员们发出惊叹:“其艺术、自然与哲理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惊人的美和宁静的和谐。”如今,改革开放后的苏州又悄然出现了“庭园热”,一个个庭园小区再次引来了世人艳羡的目光,而这种现代“庭园”被很多人称之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当代版”。

“当代版”的苏州私家园林,有宅园、山麓园、湖滨园。被誉为“当代文人造园师”的蔡廷辉是苏州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自幼从擅长金石篆刻的父亲那里学得一手金石篆刻绝活。近年来,他倾其所有,辛苦备尝,居然构筑了两座私园,美美地过了一把园林瘾,圆了他的园林梦:位于古城区内的“翠园”,占地仅400平方米,却因具有金石篆刻艺术家鲜明的“个性”特色而颇具名气。园中陈列着园主自己历年篆刻的山水画和书法碑刻,还有吴门画派大师文徵明、唐寅、沈周和仇英的精粹山水画作和书法碑刻,园主打算将小园建成“吴门画派”的展览馆,为苏州古典园林再填空白。海外华人叶落归根,在苏州郊外购地造园也构成一种文化动向。旅美华人郑德明对中华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晚年执意要按自己的意愿在苏州营构一座园林。于是,他在苏州渔洋山下的太湖山庄买了五亩别墅用地,靠山傍湖,全权委托富有构园经验的高级建筑师沈炳春规划设计,建成了一座占地三亩、品位不俗的“悦湖园”。“悦湖园”以渔洋山为背景,外有太湖的一碧万顷,园内碧池一泓,小桥卧波,爬山廊蜿蜒,石峰嶙峋,小亭翼然假山之巅,精雅多姿。而在苏州吴江明代造园理论家计成的故里,又出现了一座“静思园”,占地七十余亩,堪称当代江南“第一私园”。园主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的私人企业家陈金根。园内山水植物、楼台亭阁、曲桥廊榭一应俱全,尤多奇石。

可人雅洁的私家园林,同样撩拨着苏州寻常百姓的心灵,有条件的市民们也纷纷在自家的片山斗室中,小筑卧游,修成咫尺的小庭园。居住在居民楼底层的住户,将围墙内的小院子改造成小巧雅致的小庭园,在苏州形成一种时尚,使一楼房价高过了二楼。据《姑苏晚报》报道,十全街半岛小区的胡先生拥有一个面积约40平方米的长方形院子,他在院中挖了一口3平方米大小的池塘,种了一池荷花,养数尾锦鲤。两侧错落布置两座太湖石峰,倚墙栽若干树木花卉。地坪铺鹅卵石,曲径通幽,颇为雅致。养蚕里新村的顾先生家院子不足20平米,也有池有石,花木扶疏,同样绰约有姿。据苏州某园艺公司负责人估计,居民小区庭园的数量,面积在50平米以上的有200个以上。

园林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大凡乱世毁园,盛世构园。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园林,重又在吴中大地出现,无疑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种可喜的文化现象。以木构架建筑体系为主的我国古典园林,不可能出现巴特农神殿般的古建筑。诚如余秋雨所言,中国文化观念并不看重欧洲式的宗教意义上凝固的永恒,而更重视代代更新,追求生生不息。苏州园林的“新版本”,正好体现了园林文化精神的“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特征。

苏州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自古就有“人间天堂”之誉。苏州古雅文明,崇文重艺,文人筑园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文人、艺术家顾辟疆和戴所造私园。他们的小园,既无阿房宫里的脂粉气,也无金谷园中的富贵气,而是充溢着名士们的书卷气,从而开拓了士人园的新领域。今天出现的“造园热”正是对苏州传统“文脉”的继承和延续;昭示了一种新的文化导向:“先富起来的”文化人,如何追求高品位的生活质量!

苏州大量出现的咫尺小庭园,既反映了苏州整体审美水平的提高,又反映了园林艺术走向寻常百姓家的文化趋势。追求家居环境的诗化和雅化,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苏州雅尚。长期的文化熏陶,培养了苏州人高格调的审美习惯。今日苏州出现造园之“热”正是苏州市民整体审美水平提高的展示。

“新版”的苏州园林,还证明了这样一个艺术规律,即一种伟大的文明想要不至于枯萎,必须既尊重传统,又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保持自己内在的科学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张力,大胆地吸收、加工和利用异质文化,从传统文化深层基础上去发掘和创新,便能够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形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它已经成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了。但作为一门艺术,如果长久地踌躇不前,再伟大的艺术也要枯萎。“新版”的苏州园林,保持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造型、风格、色彩,甚至有对苏州古典园林景点的直接模仿。在使用建筑材料方面,除了部分保持传统的木构架或移建古建筑外,基本上都采用了新型的建筑材料,如防水涂料、乳胶漆、钢筋混凝土、塑钢玻璃窗,就是“美人靠”也往往用水泥钢筋浇铸,做成仿木质,反映了崭新的时代特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