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素以鲜明的学科特色而成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面向新世纪,她又启动了“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进程。在该校建校65周年前夕,记者走进了人大校园。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认为,人民大学具备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的基本条件,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很多二级学科,人民大学都代表了我国的先进水平。不久前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第二次重点学科评审结果,人民大学25个学科点入选,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但他认为,这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将进行重大的调整,法律、管理、金融、保险、证券、会计、审计、信息、商业、贸易等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大大加快。那些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外语、精通涉外业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将供不应求。基于上述考虑,人民大学稳步推行了院系调整工作,特别组建成立了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环境学院、外国语学院,调整了国际关系学院、党史系等院系的部分学科,还加强了对信息学院、环境学院建设的投入,最近还准备调整组建人文学院。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原有的哲学、经济、法律、管理、新闻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得到了强化,法律、管理、金融、保险、证券、会计、审计、信息、商业、贸易等居于全国甚至世界一流的学科逐步成形。
前一段时间,因为收入低、住房简陋狭小,少数骨干教师离开了人大。学校领导强烈地意识到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稳定一支优秀的队伍。于是,按照“科学设岗,优劳优酬,多劳多得,适当拉开收入差距”的原则,人大制定了新的校内津贴分配办法。2000—2001年度,33位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并结项的负责人人均获得奖励1万元以上;155位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人均获得奖励5000元以上。与此同时,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14位教师作出调离原工作岗位处理。在住房制度改革方面,采用学校补贴部分费用的方式鼓励职工到校外购房,目前已有1000多户教职工到校外购房,既大大改善了住房条件,也置换出了部分校园。
队伍稳住了,更多的人才被吸引过来。一年中,7位教授、3位副教授、7位海外学成归国人员、3位博士后出站人员加盟人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所在学科、所在专业的佼佼者和领军人物。
那些在人大学习过两年以上的学生,见到眼前的校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曾几何时,人大有校无园、遍地皆商让人大人自己都尴尬不已。2001年初,人民大学“出手”了:校领导亲自挂帅,整治校内乱办班、乱出租、商业摊点多、卫生状况差等问题;先后拆迁了20000多平方米简陋平房,搬迁200多户人家。与此同时,人民大学还聘请名家规划校园。如今,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百家园”、“凝园”、“宜园”、“雅园”、“先园”、“会贤园”等文化主题花园让师生们流连忘返。“都市里的村庄”一个个消逝了,昔日破旧低矮的平房变成了环境优雅的广场,蒿草丛、垃圾堆变成了清新宜人的花园。全国高校中最大的体育馆、新的研究生楼、新的游泳馆、新的多媒体教学楼等,拔地而起……
一些假期返校的同学给校领导写信,为学校面貌的迅速变化感到由衷高兴;一些校友说,回到母校,感到“人文关怀”多了,文化品位高了,越来越让人留恋。
国际一流的学者和一流的学术交流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人民大学请来许多国际一流的学者来校讲学、任教,频频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该校设立了高层次的黄—蒙代尔经济学讲座和海外知名校友讲座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斯蒂格利茨等人均被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多次来校讲学。据介绍,人民大学目前平均每一周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每两周有一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每一个月有一位外国使节或政要来校作讲座。特别是在2000年11月主办的“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长论坛”,2001年5月举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等一系列高层次学术活动,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与此同时,该校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该校还大力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引进翻译了《经济科学译丛》、《工商管理经典译丛》、《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人力资源管理译丛》、《金融学译丛》、《剑桥高级经济学译丛》等多套国际上最前沿、最有影响的经典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人民大学的各项工作都要高标准、严要求,从内到外都要做到世界一流。”
有理由相信,一个世界一流的人民大学正在朝我们走来。
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至今已有65年的历史。65年来,她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37年8月至1949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阶段。诞生于抗日战火中的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最早的一所具有“国民教育”性质的高层次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她就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为陕北公学学员作报告、讲课和题词,指出“有陕公,中国就不会亡。”
第二阶段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正式命名组建和初步发展阶段。共和国成立之初,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作出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正式成立典礼,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亲临大会。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之后,党中央对这所大学寄予了厚望,同时也给予了特殊的关怀和支持。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就成为首批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邓小平同志也非常关心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并曾于1966年到人民大学视察并为师生作报告。
第三阶段是1978年复校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就人大复校及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作出了重要批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十分关心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曾先后两次为中国人民大学题词,殷切希望人民大学“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培养跨世纪优秀建设人才”。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中国人民大学积极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