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从对“学术何以失范”的诘问到对“加强学风建设,塑造大学精神”的呼唤,3月以来,本报以新闻聚焦的形式对“呼唤学术道德,净化学术环境”展开的讨论推动了学界特别是众多高校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在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净化学术环境必须实行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从制度入手规范学术道德。为此,一些有效杜绝学术腐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相关措施在一些高校中已经或正在酝酿出台。
北京大学第451次校长办公会通过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这份目前已经生效的文件不仅对该校教师应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给予了明确规定,还特别强调,今后在人事录用、学术晋升、项目审批和考核评估之前,均将认真调查候选人遵守学术道德的情况,对确实存在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相关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作为该校学术委员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负责评估学校学术道德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存在的问题;对有关学术道德的问题进行独立调查,并向校长提供明确的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院、系、所等单位组织全体教学科研人员认真学习讨论,并按文件要求进行自查,相关部门则要结合实际,制定、修改有关学术道德建设的规章制度。据人大科研处处长郝立新介绍,酝酿已久的《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行为规范》将于本月在该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议上讨论通过并颁布执行,与此相对应,该校将在人事制度、考核制度及职称评定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逐步完善科学的评估机制,发挥专家评审的作用,进一步推行匿名评审制度。据悉,人大也将在校学术委员会中设立道德委员会,专门负责裁定学术道德规范的有关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多年来始终重视对师生进行做学问与做人相结合的教育。
2000年11月,该校颁布了“北师大教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该校“关于违法违纪处罚条例”中也对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作出了相关规定。据北师大副校长郑师渠介绍,该校日前召开了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的讨论会,将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更为科学全面、更具权威性的有关端正学风、加强学术道德的规范性文件。郑师渠还指出,学术道德问题的产生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将促使我们对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以加紧建立更为合理有效的评价奖励机制,促进高水平学术队伍的建设。
进入今年4月,“教风学风考风建设”系列活动在浙江大学的校园内开展得红红火火,征文、系列讲座、座谈会、广播专题节目和校内几大网站的专题讲座等一个接一个,形成了众人参与抵制学术腐败的强大声势;与此同时,由该校人事部、科技部、人文社科部和监察部等部门组成的学校学风状况调研小组已经成立,他们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浙大规范学术道德的相应对策。此外,在“浙江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2002年总体工作规划”中,已明确提出,“把教职工在道德建设方面的成绩作为职务评聘、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使教职工道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的许多高校均在采取措施,加大学术道德建设的力度。陕西师范大学提出要“一手抓学术繁荣,一手抓师德建设”,“两手都要硬”。在该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评估暂行办法”中明确要求,教师应“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剽窃、弄虚作假行为”,凡“剽窃他人教学科研及其他成果,或弄虚作假、谎报成果,经查属实者”,均被视为师德“不合格”,在职称评审和各项评优中“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