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报告文学的新景观

2002-05-08 来源:光明日报 贺兰山 我有话说

报告文学的辉煌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那时候,人们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有那么多心声要对着蓝天大声诉说,有那么多禁区要用呼喊的声浪去突破,有那么多旧账要清算。直抒胸臆的、雄辩的报告文学就成了时代的宠儿。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报告文学却渐渐退到了文学的边缘。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社会的成熟、发展和多元化,那种振聋发聩的呼喊已经难以激起人心而引发轰动效应;另一方面,文学已经开始疏离现实生活,私人化写作大行其道。那种对广阔社会场景和民众生活状态的贴近已经让位给市场的关注。

报告文学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再也无所作为?

读了徐南铁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道苍茫——顺德产权改革解读报告》之后,我明白: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在我看来,与以往的报告文学相比,《大道苍茫——顺德产权改革解读报告》有几点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是立意的高远。

该书从深层次着眼,描绘和评说20世纪90年代初顺德产权改革的历史,记录了顺德人在这十年中经历的风风雨雨。作者将顺德置于整个中国的大背景中描绘和分析,将顺德的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个案来进行研究,倾注了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和中国未来发展的热情。正如书的后记所说:书中探讨的“大道”并不仅仅指顺德走过的路,它还有“社会发展之道”的意蕴。正是这种大视角,赋予这部作品以大气。

作者敢于抓住产权改革这样一个众说纷纭的敏感话题,充分表现了报告文学作者应当具有思考勇气。从这点看,《大道苍茫——顺德产权改革解读报告》继承了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以社会为己任、以历史为己任的优秀传统。

其次是独特的文化视角。

大凡中国人都知道顺德的名字,知道这个名字与富裕连在一起,但是若问起顺德为什么富裕,却不一定答得上来。《大道苍茫——顺德产权改革解读报告》花了许多笔墨,发掘和探究隐含在经济现象后面的文化精神,试图解答:为什么那么些改革之举和经济奇迹发生、或者先人一步发生在顺德这块土地上,它的文化根源是什么?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创作呈现一种不断加大叙事成分的趋势。由于越来越重视可读性,甚至为此放弃思想的力度和深度,造成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现象。《大道苍茫——顺德产权改革解读报告》却在状写、叙述的同时,努力发掘和展示文化内涵,将终极目光落在文化层面,是一种新的突破。

其三是剪裁手法的别致。

报告文学是描述和议论的结合,结合得好坏很见作者功力。作者将《大道苍茫——顺德产权改革解读报告》称为“理论性报告文学”,它不是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而是以理论主题来谋篇布局,因而采取了散点透视、分别聚焦的手法,常常将一件事或一个素材拆开,分布到不同主题不同章节中去,服从不同需要,形成一个个小中心和高潮。该书写人物时也用了这种手法,全书没有一个主角,塑造的是群像。人物根据不同需要,在各种场景中召之即来,挥之则去。但是每有几句刻画,却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种结构方式看似支离破碎,却暗含着张力,而且并不妨碍和影响全书的整体性,甚至也不影响它的曲折有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