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摄
在北京大学与附近一所小学之间,曾有一处居住着37家农户的村庄。著名学者侯仁之教授考证,这个村庄就是闻名遐迩的中关村。
过去,中关村完成从农业社会向知识主导型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引起广泛瞩目。如今,创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成为热门话题,人们的注意力再一次聚焦这片热土。
中关村虽然是1988年开始建立的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但直到3年前,设在区内的213家科研机构和68所高校的专家教授认为,它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科技园区,不仅交通拥挤、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人居环境不尽如人意,而且缺乏有效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的激励机制和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体系。
1999年6日5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上下左右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推动中关村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在变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们的观念创新。”中科院、北大、清华的两院院士告诉记者,这个因素促使北京市及海淀区首次认识到“环境是中关村的命根子”,并为改善环境作出巨大努力,近三年完成的市政建设量超过1999年前十年总量的3倍,新建住宅超过前十年的1.6倍。这需要将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筑全部迁出中关村核心区。为此将影响到成千上万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北京市委用“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凝聚人心,海淀区党政领导机关带头作出表率,辖区内420多个单位、13900多户市民爽快撤离。
采访中记者发现,中关村所在地——北京市海淀区城乡两极正走向一体,不少农民放下锄头,成了科技园区的物业管理员和服务员;改建、扩建、新建的27条道路,已把从市区、北京火车站、首都机场进入中关村的车程距离缩短到半小时至一个小时左右。海淀区建委主任何砚峰说,今年10月1日,轻轨铁路通车后,时间还将进一步缩短。
1980年10月,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在中关村率先创办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到1986年末,中关村形成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为主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电子一条街”。6年来,这些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都以年均百分之一二十的幅度递增。
1999年以来,党政领导机关深刻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开始加大转变管理方式力度:只规范企业行为,不干涉企业工作;开办电子政务,使政府变成公开、透明的政府;制定《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为园区发展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签署《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金融合作协议》并推动风险投资机构进入中关村,为改善环境条件、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支持;授权中关村管委会外事审批权,为“走出去、请进来”创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条件。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梅萌指着国内第一套“数字园区”网上办公系统对记者说,如今办事效率超过政府承诺时限,网上就会发出黄灯警告。不仅如此,政府还集中了34个职能部门进驻中关村“服务中心”,为企业开展“一站式”服务。企业完成注册登记的时间,从两个多月缩短到1—5天。
在巨大的变化中,中关村完成同国际接轨。SUN公司、柯达公司、辉瑞制药集团、阿尔斯通公司、西图集团、微软、IBM、英特尔、摩托罗拉、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和大批海外留学人员纷纷来到中关村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证券机构和创业。中关村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三年,中关村年均新增1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每两三天新增一家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企业,每一两天新增一家外国公司创办的高新企业。
中关村拥有的高新技术人才,比美国硅谷多20万人,但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却不如后者。现在虽说仍不能同硅谷相比,但三年前进三大步,差距在缩小。
近三年,中关村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两高、五个第一”。一是知识对高新技术企业经济贡献率高,试验区整体达到50%至80%;二是在全国50多个开发区中,技术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最高,达到11.6%。三是企业中从事研发人员的增幅,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10个主导产品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技术合同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及其产品数量,技术输出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这5个项目均列全国第一,并出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创新项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说:“这是上下一致,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科技园区’的指示而取得的丰硕成果。”
站在新的高度上,中关村开始新的思考:如果说软件胜过硬件,制度重于技术,精神高于现象,是硅谷成功的秘密,那么中关村已经破译这个秘密,并拿来为我所用。再过一两个三年,在世界前列的科技园区中怎能没有中关村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