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民歌的乐园在南宁。爱唱民歌的南宁人积极探索“以文化优势促进城市发展”的新路子。
南宁市委、市政府认为,鲜明而富有个性、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文化,往往能超越一个城市的历史和规模,使之在对外开放中更具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基于这一认识,近些年来,他们从边疆少数民族特点出发,发挥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创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城市”的文化发展思路,成功地打造出了三大文化品牌:
一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继1999年成功举办’99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后,2000年的民歌艺术节更是盛况空前: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和2000年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同期举行,“两节一会”交相辉映,丰富了民歌艺术节的内涵,扩大了节庆活动的影响,探索了“以节兴市”的新途径。全国48个民族以及13个国家的艺术家云集南宁,参加这一国际民歌的盛大节日。开幕式晚会《大地飞歌》在全国引起轰动,期间各种文艺演出多达146场,参加演出的演员有5万多人。如今,民歌节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国内六大文化节日之一。悠悠民歌传出了壮乡南宁的知名度和开放意识,加快了南宁向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城市目标迈进的步伐。
二是以舞剧《妈勒访天边》等为代表的系列文化精品。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上,由南宁市组织创作的、获优秀剧目奖的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格外出彩,在第二届全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中,该剧又获舞剧金奖第一名,先后两次进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文艺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盛赞,被誉为目前中国最好的舞剧之一。《妈》剧的成功缘于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精品生产的理解和重视。他们认为,文化精品在鼓舞人、教育人、启迪人、塑造人的同时,能形成并提升一个城市不朽的艺术影响力,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正是通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相当水平的作品在南宁不断涌现:如获曹禺戏剧奖之剧目奖的粤剧《月到中秋》、获“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乡村社戏》、获中国电视金鹰奖的电视剧《走过秋冬春夏》、歌曲《大地飞歌》等。这些优秀作品载着南宁城市的名字传遍国内外,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了南宁。
三是以广场文化为主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的根在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参与。为此,南宁市近年来把广泛深入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作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年年有主线、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2000年以“绿城颂”为主线,共开展广场文化活动986场次,参加单位876个,观众130多万人次。今年以“新世纪绿城风采”为主线的广场文化活动正在蓬勃开展。为了提升广场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档次,南宁市宣传文化部门还组织专业团体进入广场演出。积极健康的广场文化活动,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营造了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推动了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的广泛开展。全市形成了以广场文化为龙头,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离不开城市文化环境的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南宁市在保持南方城市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力求把民族化和现代化结合起来,使城市更加美丽,更有文化品位。市财政加强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南宁书城、南宁图书馆、南宁广播电视中心、南宁新闻中心成为南宁市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南宁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南宁会展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文化设施也将陆续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