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海芳原是齐齐哈尔市庆华针织厂的职工,于1992年下岗。几年来,她在政府的帮助、扶持下,经过不懈努力,创办起一家手套编织厂,目前拥有固定资产40万元,安置了下岗职工80多人。她本人连续多年被市、区评为“三八”红旗手、市巾帼建功标兵。
回顾几年来的创业历程,“下岗不能失志,拼搏才有出路”是鄂海芳的深切感触之一。
十年前下岗后,鄂海芳和丈夫潘义先后到上海、乌兰浩特等地做买卖,因生意不好做,又回到齐市,买了一台手套编织机,编织起手套来。
她们做的第一批手套所用原材料与要求不符,一副也没卖出去。但她没有灰心,又到石家庄购买了新材料,回家后天天干到半夜,一度累出了胸膜炎。经过苦干,产品终于打开了销路,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鄂海芳所住大院里共有10户人家,多为下岗职工,看她忙不过来,他们就去她家帮忙。于是鄂海芳又购买了一些机器设备,开办了一家手套编织厂。
工厂开办后,一些人嫌活累、噪音大,工作时很不认真,鄂海芳及时向她们讲明作为下岗女工,要自强、自立、自食其力的道理。在她的带动下,厂里的女工们工作起来都很卖力,企业生产逐步走上了正轨。
在创业历程中,鄂海芳曾遇到过买卖难做的坎坷,也遇到过手套卖不出去的挫折,更遭遇过代销点代销人员携款出走、不知去向的打击。但她从不灰心,总是想,只要肯吃苦,就一定会有回报,经历过风雨之后,一定能见到彩虹。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她们厂生产的手套以质量好、价格低、信誉高,赢得了省内外用户的信赖,产品的产、销量逐年提高,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齐齐哈尔市的手套编织行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鄂海芳说,她从一名下岗职工,成为一家针织厂的厂长,是政府大力扶持的结果。人世间“义”字当先,自己挣了钱,一定尽最大努力回报社会,为社会多作贡献。
目前,鄂海芳的工厂安置的下岗职工,月平均工资都在500元以上。由于手套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手套钩边是发外加工,由此使在附近居住的260余名失业、下岗职工常年有事可做,有了经济收入。
对于厂里生活特别困难的职工,鄂海芳努力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比如,到了冬季,为他们买煤;雨季之前,为他们房屋做防水,等等。她还坚持向身边的特贫户捐款捐物。有一家夫妻俩均为残疾人,靠政府每月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鄂海芳常年为他们购买生活用品,给他们排忧解难。
对那些年富力强,具备一定技能的下岗职工,鄂海芳帮助他们掌握技能,解决了生活困难的问题。邻居张翠屏夫妻双双下岗,到黑河做生意赔了钱后回来没活可干,找鄂海芳商量。鄂海芳主动帮助她购买了手套编织机和原材料,手把手地传授她手套编织技术,机器出现故障后帮助她维修,生产出产品后帮助她销售。在鄂海芳帮助下,张翠屏的手套编织厂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安置10多名下岗职工,同时还安置了一名残疾人在厂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这些,鄂海芳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她说:“这是自己在用爱心回报社会,对此我感到无比欣慰”。
黑龙江省劳动保障厅就业处处长韩春介绍,下岗职工再就业关键靠自己,必要时也需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黑龙江省各级政府积极开展了对弱势群体的再就业援助。
鄂海芳说,当年她在准备建厂购置手套编织设备时,因缺少资金,找到街道办事处,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十分重视,多方协调,很快便帮她解决了资金问题,使她有了办厂的资本。在设备购置过程中,是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帮她把关,保证了购买设备的质量。工商部门听说她要开办工厂,从速从快办理手续,两天内就为她办理了工商营业许可证,使她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顺利开工。为了使产品全部销售出去,区政府又组织有关部门帮她联系销路,寻找市场,保证了产品销售顺畅。是区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使她的工厂从小到大,健康发展。鄂海芳说,对政府的无私关怀和帮助,她永远铭记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