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今年将召开党的十六大。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形势,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探讨重大理论问题,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从而为十六大的召开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此,需要正确处理当前理论工作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一、研究与运用的关系
理论研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理论学习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三是理论运用研究。理论学习研究,重点是理论学习的方法与途径,理论学习的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理论学习的创新。理论研究,主要是基本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基本观点、思想方法、精神实质、科学体系、逻辑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理论运用的研究,是对理论的实践功能、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以及转化的条件、手段、规律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这三个层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理论研究到位、及时、有效,理论运用才有针对性,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反过来,只有着眼于理论的实际运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才能产生现实的效益,理论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所以,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研究与理论运用的关系,以理论研究带动理论应用,以理论应用促进理论研究,既要反对重应用而轻研究的倾向,也要反对重研究而轻应用的倾向。
二、“深入”与“浅出”的关系
理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特点,没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训练,是难于掌握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必须作深入的研究,对每一个观点、原理都抓住不放,吃透它、理解它、把握它。只有深入地把握理论,才能自如地运用理论。另一方面,科学理论只有被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而理论要武装群众,就有一个“浅出”的问题,即理论问题通俗化的问题。由于我们的干部群众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思想水平、文化程度、理论素养和理解接受能力等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在进行理论宣传教育时,必须注意理论的通俗化,力求做到使深奥的道理生活化、形象化,使干部群众能懂会用。艾思奇的一本《大众哲学》,把许多艰深抽象的哲学道理讲得几乎人人能懂,引人入胜,在革命战争年代教育了整整一代人。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当代的艾思奇,在理论通俗化方面多做工作,使理论工作在“深”得进去的同时“浅”得出来。当然,理论上的“浅出”是一种有深度的浅出,而不是“浅薄”。理论上的“浅出”是建立在对理论的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它需要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更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积累,还需要有“结合”、“转化”的功夫。
三、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在继承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处理好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工作的继承与创新,一是理论本身的继承与创新。在理论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方面,近年来,广大理论工作者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新办法,这些新经验、新办法与传统经验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理论工作顺利向前发展。有的地区运用帮学带来促进和带动理论学习;有的组织农民理论宣讲团进行学习辅导;有的运用现代化手段搞网上理论学习,等等。这些都是理论工作的创新。就理论本身的创新而言,这些年来我们也加大了力度,效果比较明显。理论创新当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有理论创新,才能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创造条件。怎样进行理论创新?江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与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强调理论创新,并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所以理论创新的实质,是要求我们的理论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从而不断巩固和发展我们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