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江泽民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引起热烈反响。5月16日,该院召开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座谈会,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会议由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忍之主持。这里,摘要刊发座谈会上的发言,以飨读者。
江总书记在去年8月7日和今年4月28日两次发表了关于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讲话。这两次讲话的发表,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是极大的推动与支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贯彻。
当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上下下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就更显突出。无论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还是推进科技进步,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管理科学的指导。因此,经济科学工作者一定要遵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理论创新,建立和发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经济管理科学。
当前经济管理科学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中心,围绕这些问题,以宽广的视野去观察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观察和把握当今中国的伟大变革,深入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全面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理论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也是借以繁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契机。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样重要。因此,在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不仅会影响到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而且还会影响到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只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配合,相互促进,科学才能发展和进步。我们仅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为什么必须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重要,还在于人们需要研究和认识自身的历史,总结、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需要研究和认识人们的各种交往关系,以便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需要研究和认识人的精神世界,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目标和精神动力。
江总书记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提出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攻方向。哲学社会科学也只有在正确回答这些问题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才能体现自身的重要价值,并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江总书记4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重申了去年8月7日在北戴河与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讲的四个“同样重要”。他说:“对这‘四个同样重要’,大家都很认同,现在的关键在于落实。”
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认同”问题,一个“落实”问题。认识、认同是“知”的问题,贯彻落实是“行”的问题。古人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深则行之笃。”都是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江总书记“八七”讲话发表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倍受鼓舞,热烈响应,高度认同。但是不能否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四个同样重要”的认识(知)是有深浅之别的,他们的认同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要全社会深刻认识、普遍认同“四个同样重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正贯彻落实则更加困难。
我是学哲学的。据我所知,现在各大学哲学系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不是第一志愿考生,这使我们不能不对哲学这门“智慧学”的发展前景感到忧虑。我国目前升学的行情,优秀学生多数还是报考理工科,报考文科的也以偏向实用的经济管理类和法学类专业为最热门。传统的“重理轻文”观念还是普遍地在学生和家长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显然是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与普遍的社会心理密切相关。如果全社会都能认同“四个同样重要”,重理轻文和轻视理论的偏向得到有效的克服,我相信中国哲学的前途还是非常光明的。
落实“四个同样重要”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负有特殊重要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五点希望”去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是的学风,批判继承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这样,才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江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讲话,重申了去年8月他在接见社会科学界代表时所作的关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的指示,并且明确强调现在的问题是要“落实”。
落实江总书记指示,除了主管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之外,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也应当积极响应。我认为尤其重要的是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现在,学术界中的不正之风、腐败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科学事业,严重损害社会科学的声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严于律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来说有一个做人的问题、职业道德问题、学风的问题。
江总书记在深刻论述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时指出:“我们要拓展眼光,积极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学术研究总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言,没有科学的继承就谈不上弘扬;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而言,没有科学的继承也就谈不上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当今世界各种思想、观念层出不穷。我们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指导思想,就很有可能辨不清真伪,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江总书记特别强调,“三个代表”思想“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这一点值得我们加以牢记。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江总书记两次讲话,最好的形式是在自己研究工作中予以贯彻与落实。
重在落实,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就是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
中国边疆研究的特定内容,要求研究者将中国边疆的历史与现状有机地结合,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状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我认为从中国边疆的实际出发,落实江总书记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真正下功夫:
一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对于作为统一多民族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边疆历史,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边疆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从而揭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展规律和物质的、精神的因素。
二是,对当代中国边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
三是,依据学科发展的规律,不失时机地进行中国边疆学的构筑,将一门极具中国特色的新学科——中国边疆学添入中国众多学科之林。
重在落实,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管理部门来说同样也是任重道远。从我自身的研究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信任是最大的尊重和爱护”这句话的千钧之力。我也期望通过与哲学社会科学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者共同学习,加深认识,互勉共励。
江总书记在讲话中,勉励社科界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研究,这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光荣任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中,许多重大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理论上也有很大创新,提高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声誉;同时也不可否认,一些研究没有什么新意或低水平重复。必须看到,每一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发表,尤其是重大选题成果的发表都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的荣誉。因此,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形象。
就树立哲学社会科学总体形象而言,当前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要选准题、选好题,把真正关系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选上来。在这一点上,去年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花大力气论证21世纪初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对策问题的选题,是很有意义的。二是要将创新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没有创新,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发展便会失去推动力。三是要集中力量攻关。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包括集中相对稳定的时间,组织力量集体攻关研究。
我是从事人文科学、主要是文艺科学研究的。在哲学社会科学中,文艺科学似乎无关国计民生,但在促进国家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同样有它的重要性。文艺是人类精神凝结的花朵,是民族审美创造的结晶。文艺通过自己的审美作用潜移默化,不断地帮助人们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优化人们的精神世界。文艺科学面对多种多样的文艺现象,研究文艺的历史,探讨文艺的本质与规律,开展对作家作品和文艺运动、文艺流派的批评,阐明文艺多姿多彩的形式和内容丰富的涵义,从而为文艺的健康发展和繁荣提供具有真知灼见的指导与参照,也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文艺的正确理解和欣赏。进一步说,文艺作品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最有力的传媒。每个时代的哲学、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文物典章、风俗习惯无不在当代的文艺作品中得到生动的反映。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文艺,已成为文艺科学新的学术生长点。
在今天,我国人民和文艺工作者正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而努力奋斗。文艺科学的发展不仅要紧密联系生动活泼的现实文艺实践,还要兼具多学科的知识,积极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成果,使自己的学科建立在广泛的可靠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文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文艺创作实践的发展,也离不开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江总书记在讲话中精辟地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证。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50余年以来,国际形势,特别是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认真研究和把握时代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
21世纪初中国将面临一系列国际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比如: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国家安全理论与战略;国际粮食与石油供应安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理论和对策;国际关系中的人权与主权;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作用;全球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的重要转折及发展大趋势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时代提出的带有全球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外政策、国家利益和安全。我们应该以高度的时代感和责任感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落实江总书记讲话所应做到的。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学,看似远离现实,实际上与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息息相关。人类的过去与现在、未来,紧密相联,无法割断。历史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道路、发展趋势及历史经验的探寻,所要解决的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性问题,会对现实的理论、路线、政策和实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当然,历史学的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阐述上。任何民族的文化虽然都要吸收异域文化丰富自己,但它总是植根于本土之上的。中国历史悠久辉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历史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凝聚和维系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精神纽带。优秀历史文化还能在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增强全民族文化素质上起重大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资源。江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应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历史科学在这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优势。
应该承认,在中国学术史上历史学虽然很发达,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它已经变为冷门学科。而且这个学科的特点,又要求研究者必须有很大的投入,才能做出有价值的成果。但是我们完全有信心,只要全面贯彻落实江总书记讲话精神,史学一定能够获得振兴。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史上的伟大作用,全部的文明史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因此它所发挥的社会功能,社会作用也就愈来愈大。远的不说,世界近代文明发韧于文艺复兴运动;现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韧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现代中国历史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近二十几年中国的飞跃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思想理论领域的拨乱反正,邓小平理论被全党所认识。这些伟大的历史转折,最生动地说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作用。
现在,我们正面临一个发生深刻而巨大变化的世界。我们要在这个急遽变化的世界环境中,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富强民主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人类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这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伟大事业,实践中一定会不断向我们提出各种重大的新课题,要求我们做出回答。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为寻求这些答案而努力钻研,努力探索的任务,真可谓任重道远。
江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是否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作为一名法学研究工作者,学习了这一重要思想,备感亲切,体会尤深。
一、依法治国方略,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又是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研究依法治国方略,只有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才能有更高的起点。
二、依法治国方略,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先进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依法治国方略所包含的一系列现代法治的理念和原则本身,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法文化角度上说,依法治国方略是中国先进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我们研究依法治国方略,在实践中推进它的发展,必须始终以是否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根本尺度”。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对法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井然有序的法治状态。
三、依法治国方略,是中国人民集体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同时,又有力地促进和保障着这个集体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实现。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实质上说,我们推行的依法治国方略,就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并有力保障进一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略。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决定的。
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至今仍是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研究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可以少走弯路,事半而功倍。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要大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语录,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来研究社会,研究社会科学。
“百家争鸣”,就是要在大方向、大原则一致的前提下,让各种意见发表出来,通过讨论、争辩,得出比较正确的见解,这就繁荣和发展了社会科学。所谓“大方向、大原则”,就是为党为国为人民而探求真理。在这个前提下搞“百家争鸣”,应当是大家都能同意的。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写文章,不是为了个人出风头,更不能借“百家争鸣”之机,为西方反华势力当喇叭,为少数人谋取私利当吹鼓手。
“百家争鸣”并不是什么歪理邪说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20世纪50年代讨论“双百方针”时,郭沫若同志提出了一条原则:“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所谓“言之成理”,首先是要尊重事实,不能胡编乱造、信口开河,不能歪曲别人的言论来批评别人;还要讲究逻辑,至少要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则,不能自相矛盾。“持之有故”,就是说,坚持某一论点,得有一定的依据、理由,不能耍横撒泼,更不能以势压人。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党提出了“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这是对“双百方针”的补充和发展,是十分正确的。
怎样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觉得,这就要:
一、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这就提示我们,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仍然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任务。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不除,理论创新无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无望。
二、提倡正确的、健康的批评与反批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然会有是非之别、真理与谬误之别、全面性与片面性之别。怎么办?开展批评与反批评,真理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人民群众又具有很高的鉴别力。通过批评与反批评,真理将不仅愈辩愈明,而且将愈丰富,愈全面,愈深刻,并且愈易为群众所掌握。
三、努力创造有利于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学术环境。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认真总结20世纪50年代以来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制定一系列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人们敢于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
衷心希望,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得到认真的充分的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认真的充分的执行。坚持贯彻双百方针,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就一定会促进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江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这五条既是党和人民对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也是指导我国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五条基本原则。如果我们广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切实地按照这五条原则勤奋工作,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一定能开创发展与繁荣的新局面。
这五点希望也是时代的召唤。就拿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学科来说,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和深刻的变化,当今世界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出科学的分析与回答。要想对我们面临的众多问题作出实际的和理论的分析与回答,首先一条就要与时俱进,努力实现理论创新。显然,时代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已有的许多国际关系理论和观点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时代呼唤创新。当然,创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之下,是在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前提之下。我深信,如果我们能切实按照江总书记的五点要求,勤奋地工作,我们就能符合时代特点,回答当今世界的新问题,创建起我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江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如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加强法制建设、反对腐败问题,改善人民生活问题,提高人民素质问题,保持社会稳定问题,都是社会科学中的重大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如何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党中央一直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民族研究工作者应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根据国家的根本利益,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深深感到党中央的殷切希望和极大关怀,如淋甘露,如沐春风。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落实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积极工作,努力创新,不辱使命,拿出高质量、高水平、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精神产品,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