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连年被评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旅”的英雄部队:曾荣立集体一等功,3次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
东海斩浪砺神剑,南海深处听惊雷,北国密林闪霹雳,天安门前驭巨龙……回眸这个旅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的历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能够肩负起“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
走进该旅办公大楼,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雄风”。这是军委首长给该旅官兵的题词。对此,旅政委刘玉亭有自己的理解:“雄风,随雄才俊杰而生。离开人才,我们的‘神剑’就难展雄风。”
扳着指头算算,这些年,该旅出的人才可真不少:像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硕士连长”沈方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导弹发射先锋连”连长韩金豹,全军科技练兵先进个人、原旅长高津等。新世纪初年,该旅更是以一个新出台的干部调整方案,把全旅上下搅得坐不稳,睡不安。按照这一方案,12名只有上尉军衔的德才兼备的副营职干部将走上营长、科长岗位,且大多不满30岁,有的比前任小近10岁。
于是,一些人心理不平衡,有的则担心这样做会“提了几个人,打击一大片”。
旅党委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他们抱着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思维惯性的决心,将方案如期上报,得到上级党委批准。
这批干部们果然不负众望。一营营长施湘阳带领5名新毕业的大学生刻苦攻关,很快搞出了某新型导弹仿真模拟训练器材,使部队训练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六营营长查显发上任当年,就使这个全旅闻名的后进单位,一跃跨进二级发射营行列……
为了部队可持续发展,该旅还在二炮率先建起“优秀后备指挥人才库”、“技术尖子人才库”,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在发射营长都具有本科学历的基础上,对全旅军事、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考评,一年一考,过不了关的坚决“拿下”。同时,积极鼓励优秀干部外出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攻取“第二学历”。
而今该旅堪称二炮“人才摇篮”:旅里先后有22名指挥员进入二炮、基地和本旅“技术尖子人才库”;总工曾炳星成为二炮作战部队最年轻的导弹技术专家;仅近两年就给兄弟部队输送技术骨干百余名;26人被上级机关选调,10多人走上了兄弟单位发射营长、参谋长、旅长、导弹部长等重要岗位。
这年初春,一批新装备运到该旅交付使用。操作中,战士赵长宝仅凭听到的一丝“杂音”,就断定该装备某核心部件有问题。在场的专家们不信。当场测试的结果,证实了小赵的判断正确。
小兵何以敢跟专家“叫板”?这源于他们良好的科技素质。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素质是被“逼”出来的。比如,战士上岗,没有高科技素质不能担任主要操作手;士官晋级、干部晋升,要进行严格的理论考核和技术答辩。仅近几年,他们就举办高科技讲座20多期,“座上宾”都是享誉国内航天界的技术权威。
正是科技素质的提高,官兵们才有令人叹服的“胆量”。
“安全发火机构”是武器装备上的一个核心部件,使用寿命非常短,部队每操作一次,都要付出很大代价。仅此一项,每年要消耗近百万元。战士王兴国大胆提出研制“安全发火机构等效器”的建议,得到旅领导的全力支持。王兴国不负众望,很快研制出可以替代原装的模拟器材,其造价不足千元,可操作次数却比原装增加了50倍。
几年来,他们坚持向科技要战斗力,先后研制成功“机动通信指挥车”、“特装故障检测车”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大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这年5月,在二炮一个现场会上,该旅的举动令与会的百余名将校军官为之一震。当上级领导让他们从正规发射分队挑出两套发射班子进行导弹实装演练时,他们竟一下摆出比编制数量多一倍的发射班子,让与会者随意抽点。其中,有“常委发射班”、有“机关干部发射班”,还有“保障人员发射班”。旅长谢兴凤认为:要使战斗力成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之链,必须有随时能够顶得上的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为此,他们上至旅长、政委,下至每个战士,人人都安排了“战位”,个个都有一手打仗的硬功夫。
翻开该旅历史,他们也有过“走麦城”的经历。一次紧急拉动,该旅的铁甲巨龙没走多远就开始“趴窝”。经过反思,他们发现问题出在装备维护上——只满足于表面擦得锃光瓦亮,结果把装备保养成了“绣花枕头”。要保证部队随时能够拉得出、走得动、联得上,必须变“静态保养”为“动态保养”。于是该旅决定每月搞拉动演练,在动中检验部队。没想到出师不利。第一次演练,发射车就出了险情。“训练场上怕担风险,战场上就可能掉‘脑袋’!”他们没有在“风险”面前退缩,而是将拉动距离由原来的50公里增至100公里,且专门找凹凸不平的路段跑。一年后,其战备水平达到不经临战训练,不经人员装备补充,就可遂行作战任务。(压题照片夏寒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