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春风春雨,记者穿行在富饶的杭嘉湖绍平原,感受桐乡、绍兴农民实践“三个代表”,倡导先进文化的风采。
5月27日晚7时,记者赶到嘉兴桐乡市石门镇同星村老支书朱庭浩家采访。踏进大门,书刊架、电视柜迎面排列;两侧白墙上悬挂着“文化户守则”、“公民道德规范”等制度本;好几位村民正凑在一起唠嗑儿。朱庭浩说,自从成为“文化示范户”后,这儿成了村民们交流学习的“多功能厅”。
“为了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桐乡市把农村文化示范户建设,作为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阵地,从去年开始在自然村选择住宅位置好、住房条件好、邻里关系好的农户,按照统一标准,补贴经费,建设农村文化示范户”。市委宣传部长沈晓红介绍,目前全市已经建立文化示范户709家,计划到2005年使文化示范户覆盖农村自然村,总数达1500个。
老百姓如何评价文化示范户?“有了文化示范户这个固定场所,大家有事没事过来聊聊,交流信息,读书看报,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村民仲春甫刚讲完,村委会主任杨建良抒发感慨:“过去下到自然村,人难找,走上三两户就不错了,如今下到老朱家,总有个七八人,十来人,干部群众敲当面锣、对面鼓,工作容易做了。”
告别老朱家,已经是晚上8点多。夜幕下,市越剧团送戏村头,正在几十公里外的洲泉镇道村文化示范户李维江家慰问演出。记者闻讯赶到,演出已近尾声。穿越攒动人头,一位中年男演员节奏欢快的快板书应声入耳:“三个代表的春风吹到乡下头,男女老少喜上眉梢头,党的政策深入到农民心里头,农民文明富裕更加有奔头……”。村民们看得专注入神,笑逐颜开。
桐乡的“农村文化示范户”,在绍兴叫“农村文化室”,有的市县叫“农民学校”,无论名称叫什么,宗旨只有一个: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满足农民们日益迫切的文化知识需求。
这里一幕幕“知识改变命运”的活剧令人怦然心动。桐乡市龙翔街道董家村以5户农业示范户为阵地,向农民传授茭白种植技术,指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成为远近闻名的茭白之乡。村民张永根尝到知识技术的甜头。去年,他率先种植大棚茭白,产品质量好、上市早、价格高。别人种的茭白每公斤2元钱左右,他的茭白每公斤卖到4元多。5月28日,几名日本客商慕名来到董家,与村委会签订茭白出口协议,第一批5吨茭白已经启运;今年内全村将有200多吨茭白出口日本市场。富阳市1万多户农户从事芦笋种植,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趟出增收新路。
“用知识提升农民,是农村干部群众迎接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绍兴县委书记徐纪平告诉记者,去年,浙江率先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急需知识支持。绍兴利用农村文化阵地,大力传播专业农业技术。全县从去年开始实施10万农民知识培训工程,力争3年内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门农业实用技术。王坛镇开展万份资料进农家、千名农民学农技、百名大户作示范的万千百行动,提升农民的知识技术水平。马鞍镇聘请专家指导,推广小个大棚西瓜种植技术,创出畅销市场的西瓜品牌。许多种养大户已经成为拥有专业技术证书、绿色证书的知识型农民。
“基层农村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顺应民心,引导和改造农民”,桐乡市崇福镇五丰村总支书记陈树森的工作体会给人启迪。村民张仁章“从心眼里感谢村里尊重村民要求,兴办公益事业,美化村庄环境”。去年以来,村里改造自来水、铺设柏油路、安装大桥路灯、兴建村头花池,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全村组组通公路,户户通汽车。村委会还把垃圾箱修到楼前路边,实现垃圾袋装化。客观环境的改善,逼得村民不断改造自己。村子里邻里和睦,干群和谐,风气文明。
绍兴县钱清镇东板村千方百计让村民“富了口袋富脑袋”。村党支部创办农村文化室,建设农民夜校,对村民不断进行道德理想、政策法律和农业技术培训。村文化室仿佛一座文化大学,图书室,健身房,棋牌室,党员之家,工会之家,老年人活动室等应有尽有。村民们其乐融融,各得其所。村党支部承诺,2005年前让乡亲们“生活现代化,住宅高档化,手提电脑加轿车,村庄环境园林化”。
以东板村为典型,绍兴县农村文化建设务实扎实,令人赞叹:从1999年改坟改厕起步,2000年进一步清理河道、清理垃圾;去年着眼软件建设,整治生活环境,整治社会风气;今年“双建”,建设卫生村,建设文化村。通过各种创建活动,全县已拥有文明家庭11万余户,县级以上文明示范点18个。赌博风、迷信风、婚丧事大操大办风得到有效遏制,广大农民求知、求乐、求美蔚然成风。一批科技村、体育村、书法村、文化村脱颖而出。去年以来,全县救助困难群众、贫困学生的春风工程牵动人心,累计筹集资金1700万元。
今日杭嘉湖绍平原面貌一新。当年鲁迅笔下的闰土的后代们,正在重塑农民形象,向现代农民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