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科技发展的基石

2002-06-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薛冬 我有话说

创新工程使研究所内人气旺盛

李国杰院士介绍说,计算所现在人气较旺盛,有院士加盟进所,吸引了几位海外留学杰出人才和几位研究员级的学术带头人。2001年计算所招聘60人,有7000人报名,百里挑一。青年学者在所里成长较快,涌现出一批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人才。最近我所发问卷调查,90%以上的人为作为计算所的一员感到自豪。

化学所赵进才研究员说,1999年以来,研究所、实验室条件明显改善,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请外国同行到我的实验室来看。再有,现在所内外的学科交叉研讨氛围很好,这使我们有可能走向国际前沿。这几年,我们课题组发表影响因子高的论文就有二十几篇。我感到这几年国家在变,科学院在变,课题组也在变。

创新工程启动以来,中科院科学家目标瞄准的不再是国内,而是国际一流,可想而知,这样的创新压力是极大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朱敏研究员说,“创新工程实施以来,我所科学家办公室晚上灯亮到11点是常事。”朱敏所说的情况具有普遍性,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多位所长讲述科学家们挑灯夜战的故事。

人气旺的另一表现是,中科院各所这几年实现了“代际转移”,使创新大军迅速年轻化。如今中科院30多岁、40来岁的所长比比皆是。科学家队伍也在年轻化。植物所所长韩兴国研究员介绍,他们所进入创新序列的研究人员中45岁以下的研究员占74%,最年轻的28岁。计算所45岁以下研究人员占80%以上。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创新一线科学家平均年龄40岁(不含院士)。该院常务副院长章祥荪研究员说,这批年轻科学家成为科研队伍中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

创新工程鼓舞科学家做大事

李国杰院士说:“一个研究所干100件小事不如干几件大事对国家的贡献大。”

这样的思想鼓舞着计算所的青年科学家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唐志敏、胡伟武领导的系统结构室,研制出我国通用CPU验证芯片——龙芯。这是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成果,专家鉴定认为龙芯CPU在CPU体系设计方面居国内领先,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科学家率先完成世界上第一张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这是基因组信息学中心等12个单位合作完成的中科院重大创新项目。前不久,这项工作的论文登载在权威杂志《科学》上。这又是一项瞄准国家需求、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大事,它被《科学》杂志称为是“对科学与人类的里程碑性的贡献”。

在基础研究方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当前核心数学中的一些挑战性问题作为长远目标,争取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有重大应用背景的基础研究方面,他们把重点放在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的复杂系统基础理论和应用上,为此,数学研究院成立了两个青年科学家小组,即“核心数学挑战性问题国际研究团队”和“复杂系统国际研究团队”。他们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一些重大前沿问题。这些问题中任何一个得到解决或是取得实质性进展,都会对数学及相关学科产生重大影响。

像这样被中科院新办院方针所引导的、被创新工程给予着重支持的重大项目还有许多。如山西煤化所承担的为解决我国石油能源不足的煤液化合成油项目,兰州分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所承担的青藏铁路冻土研究项目,大连化物所的燃料电池项目等等。

中科院进入创新工程的各研究所工作这几年普遍得到了提升,科研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科技竞争力显著提高。以化学所为例,王梅祥所长介绍说,化学所2001年比1998年SCI论文增加1倍;2001年高质量论文(影响因子高)是1998年的3倍;2001年发明专利成果比1998年翻了一番……

用优秀青年科学家、自动化所所长谭铁牛博士的话来概括:“知识创新工程是新世纪研究所发展的基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