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吉林艺术学院根据农村中小学美育师资的现状,坚持7年开展“百校美育工程”,成为该校“三下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本报刊登这篇调查,读者可以从中受到启示。
吉林艺术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该院从艺术院校的特点出发,根据目前农村中小学美育师资状况,开展“百校美育工程”,即每年为100所左右的农村中小学培训百名美育教师。到目前,已经实施7年,为全省12个县区、600多所基层中小学培训美育教师千余名。当他们完成培训任务即将离开的时候,当地村民和教师依依不舍、含泪送别。
吉林艺术学院专业门类齐全,有音乐、美术、设计、戏剧、舞蹈五大专业。1995年暑期,学校在安排大学生实践活动时,从本校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出发,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开展“百校美育工程”。当年夏天,有180多名师生深入长春、四平、通化地区的123所乡村学校培训了132名美育教师。回来总结的时候,一位下到双辽县农村的同学说,在这个边远的县里,全县仅有一台钢琴和十几台脚踏琴。我在给他们讲伴奏课时,参加学习的农村教师怀揣玉米面饼子,每天往返几十里路来听课,真让我感动。
从1995年到2001年,该校每个寒暑假都组织师生到农村学校开展美育师资培训。这项工程所以这样富有生命力,是因为他们为农村服务的切入点选得准,用农村教师的话说是“帮忙帮到了点子上”。过去,农村学校的“音、体、美”课被称为“小三门”,师资缺乏,常被忽略。“百校美育工程”的实施,弥补了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的不足。2000年8月,音乐系的鞠曼丽等3名同学随学校艺术团来到位于长白山区的临江林业局小学,负责培训山区18名教师。他们每人包6名教师,从基本乐理、即兴伴奏讲起,使这些教师教学能力有很大提高。这个局要办职工艺术节,音乐系的沙晓舟同学一方面给小同学讲基本的管乐器呼吸法和相关的音乐知识,一方面指导他们训练,仅4天时间,这个小乐队就能演奏新曲子了。
该院师生在“百校美育工程”中,千方百计用所学知识为农村群众服务。2000年到临江林业局,他们在“星星点灯、绿草搭台”的大山中与职工一起演出文艺节目,还为当地绘制千米大型壁画《人与自然》,宣传科普知识,在鸭绿江畔留下“一面会说话的墙”。学生参加“百校美育工程”,接触了社会,锻炼了思想,磨练了意志,丰富了对社会的感性认识,专业课学习大有长进。
农村学校需要美育师资,音乐、美术课不仅是唱几首歌、画几幅图画的问题,它关系到素质教育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这使下乡的同学们产生了紧迫感。农村中小学条件不如城里,为了搞好培训,同学们干脆住在学校的教室里,为了教学员练习发声,有的把嗓子都喊哑了,教舞蹈的学生,在水泥地上示范舞蹈动作,滚得像个泥人也不在乎。在双辽县,同学们要走时,不少乡村教师围着这些“小老师”,眼含热泪地说,我们真没想到你们是这么动真格的来教我们。
该校党委认为,作为高等艺术院校,要培养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就要坚持把社会实践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德、艺两个方面都有长进,“百校美育工程”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种有效形式。多次带领学生下乡开展“百校美育工程”的院党委副书记岳学军对记者说,这项工程已历时7年,目前我们正在安排今年暑期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村的活动计划。今后,我们将把这项工程坚持开展下去,力争在十年内,使“百校美育工程”的足迹遍及全省各县、区,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