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友、袁英华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撰文认为,爱因斯坦在科学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创新勇气、创新方法和创新品质,体现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其科学创新活动以哲学、道德学、美学等为基础,达到了近乎神韵的境界。此基础上升华出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无疑是爱因斯坦毕生创造力不竭的源泉。在提倡增强全民创新意识,讲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协调发展的今天,爱因斯坦科学创新活动所展示出的人文轨迹,无疑会给我们以无限启迪。
孙熙国、肖雁在《东岳论丛》2002年第3期撰文认为,《周易》研究必须走出占筮迷信的误区。《周易》产生于古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是古人生活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周易》特别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特别注重人的道德修养,特别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与神道相对立的人道观念和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所见的以《周易》名义出现的许多迷信的内容,实是后人附会的结果。因此,在当前的《周易》研究中应坚决克服本末倒置的现象,坚决反对一些人直接或间接地热衷于作为《周易》的形式和外衣的占筮或所谓预测功能,注意把《周易》由于时代的局限而带有的占筮形式和后人的占筮迷信同《周易》本身所具有的理性和科学的内容区别开来,注意研究《周易》所包含的古老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信息,注意研究《周易》中所蕴含着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注意研究《周易》同整个中国文化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注意研究《周易》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冯平在《哲学研究》今年第五期撰文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应该关怀所处时代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的人类生存境况的根本性变化问题,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与合作问题,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与效率问题,恐怖主义与战争威胁问题,信仰的多样化、道德标准的相对主义与意义空虚和价值危机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深刻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类文明、人类自身的前途等方面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的底层蕴涵一个共同的哲学问题,即价值问题。二十一世纪哲学应该将我们所处时代人类的这一根本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哲学观,挖掘已有哲学资源,建构将价值问题作为哲学核心问题的研究范式。
陈绍燕在今年第三期《文史哲》撰文认为,为维持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竞争多采取排斥的态度。但许多思想家和开明的统治者为了经邦济世、富国强兵,在其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了一些鼓励竞争的政策,这主要表现于科举选才和奖励耕战两个方面。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推动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代,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竞争观念被人们公开接纳。许多思想家对竞争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启示。为了应对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各种复杂情况,立足现实、借鉴前贤,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制定严密的竞争规则以解决竞争中出现的偏差,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金碚在《WTO规则下的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工业化的“价廉物美现象”,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国际化的方向扩展。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地区差异将表现得非常突出。这是因为,中国不可能像其他工业化国家那样把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外化成国际现象。而且,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于国家内部的巨大的地区差异成为导致“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增进国民财富,这是经济学的一个恒久主题。随着新增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兴起,国家竞争力及其测度问题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和激烈争议。邹薇在《再论国家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测度体系》(《经济评论》2002年第3期)一文中,在当代国际竞争的新视角下重新探讨了国家竞争力的内涵,比较研究了关于国家竞争力的测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