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怀头他拉镇党委帮民致富

党员干部办协会 牧民致富有依托
2002-06-13 来源:光明日报 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记者 张泽远、彭川平、赵春晖 我有话说

新华社西宁6月12日电 迎着扑面的沙尘,记者近日来到柴达木盆地边缘怀头他拉镇的藏族牧民赵玉萍家,只见一排玻璃暖房齐整地立在院子北侧,房间里铺着地砖,两旁还有专门的洗脸间和就连内地农村也不多见的卫生厕所。

赵玉萍和她的汉族丈夫养着120多只羊,今年已经收了80多斤羊绒。靠镇上组织的绒山羊协会,羊绒卖上了好价钱,日子过得不错。

怀头他拉镇是青海省德令哈市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乡镇,四处环绕戈壁滩,海拔3000米左右。全镇牧业人口458人,可利用草场面积184万亩,其中大部分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地区,平均21亩草场才能养活一只羊。

13年前,怀头他拉镇及附近的牧民共156户,每年只生产羊绒4.3吨,现在已经达到14吨;13年前,这些牧民的年均收入只有1400元,现在已经达到3944元,平均每年增长近200元。

1988年,羊绒价格高,但是一家一户的牧民独自面对市场,一斤羊绒才卖90元。

1989年4月,现任镇党委书记德娃那时还是镇里的一个村长,他带领几个村干部牵头组织起了绒山羊协会,全镇百户牧民和附近鱼卡乡的56户牧民都按照一股100元的价格参加了协会。德娃虽然是董事长,却不拿协会一分报酬。五指攥成拳头力量大,当年,协会就以每斤220元的价格收购羊绒,最后统一以280元一斤的价格在市场售出,而同期针对散户的市场收购价仅有180元,协会当年也实现每股分红30元。牧民们不仅靠出售获利,而且实现了靠投资获利。

羊绒市场价格变幻莫测,但是,怀头他拉镇党委坚持从实际出发,激发共产党员的责任意识,完善绒山羊协会的制度,保证协会成为牧民致富的靠山。1990年,羊绒市场价格突变,收购价跌到120元一斤。协会仍然按照承诺,以150元左右的价格收购了群众手中的羊绒。随后,德娃带领几个党员干部自带干粮,分赴广东等沿海地区,推销羊绒,克服语言不通、人头不熟等诸多难关后,直接和羊绒加工商成交,以190元一斤售出10吨,实现赢利80多万元。

镇党委书记德娃说,市场的规则是不进则退,光靠规模收购还不行,必须要靠科技改良种羊。经过省里农技和畜牧专家的努力,镇上绒山羊的改良率达到98%,单只产绒量由原来的3两,达到现在的1斤左右,个别甚至有2.6斤的。

他说:“帮乡亲致富也要与时俱进。”绒山羊协会效益好,牧民依靠原来的股份就可以取得分红,时间长了,容易产生靠股份分红过日子的懒惰思想,不利于协会发展和村民致富。于是,协会从1996年起改成以羊绒入股,交售1公斤羊绒,无偿提供3—7.5公斤精饲料,年底再根据当年实现利润按照所交售羊绒的比例分红。目前,协会已经累计实现利润421万元,销售收入2632万元。德娃说,现在集体有钱了,就要改善大伙的生活环境,镇上通了柏油路,家家看上了电视,60户人用上了粪便隔离、内饰瓷砖的卫生厕所,今年还要建150个这样的卫生厕所。

赵玉萍说:“羊绒卖得好,大家的收入有保证,村里一半人盖了和我家一样的房子。协会不仅富了村里人,集体也有了钱,为大伙办了不少事,泥路变成了柏油路,镇里有了卫生院,看的病也多了,医生出诊、输液、服务、诊断都不要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