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沅,1943年4月生,湖南省临湘市人,中共党员,教授,武汉大学毕业。2000年7月至今任南华大学党委书记。近些年来,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三项,先后在国家、省、市发表论文20余篇。由她主持的《中小学基础薄弱学校研究与综合治理》科研课题1999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李湘沅: 近年来,在加强道德建设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大德育观的理念,并希冀构筑大德育平台。
记者: 大德育观念的内涵是什么呢?
李湘沅: 一是德育覆盖的全面性。德育应覆盖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覆盖所有的教育管理活动,在高校的教学服务、生活服务等服务部门倡导道德型服务,将“德言、德行、德风”贯穿于对教师、学生的各种服务活动中。二是全员参加的德育。师生道德关系是高校最基本的道德关系,但这种良好的道德关系的培育与形成,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倡导,而且需要师生员工及各部门的广泛参与。三是全过程的德育。高校是育人的基地,人才的摇篮,德育对象主要是学生。为此,从学生的入学、学习到毕业,走入社会,都应该坚持“系统道德教育”。四是德育方法的全面性。诉诸于人们的“良心”和“道德信念”而“内得于己”、“外施于人”是德育方法的主要特点。因此,通过各种道德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是德育的基本方法。总之,我们所倡导的大德育就是全面的德育,全员参加的德育,全过程的德育以及德育方法的综合全面性。
记者: 在高校道德建设中,大德育是一种新的理念。您提出大德育的原因是什么?
李湘沅: 构建大德育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道德建设还没有很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巨变的形势。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我国青年实行“西化”、“分化”策略,这无疑会对我国高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强烈的挑战。业已进入的网络化与信息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形成了一个包括个人计算机、因特网和移动通信在内的新的“媒体环境”。这既有助于高校的道德教育,也形成新的挑战。同时,处于市场经济氛围下的教职员工与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个学习、适应过程,仍然存在着一些“盲区”和“误区”,这也必然会反映在高校的道德活动中。为此,就必须全员参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学校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德育不仅是一种新的观念,也应该是一个操作平台。
记者: 那么,在高校,实施大德育的关键是什么呢?
李湘沅: 关键在于师德建设,在师生道德关系中,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是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师生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教师的职业心理是爱生心,学生的求知心理是向师心,师生之间的心心相印便构成了成功教育的心理机制。加强师德建设,莫过于在教师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中完善教师的道德人格,修身养性,与时俱进,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德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