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们已经迈入了网络时代。不可否认,网络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电子邮件、网上下载电影书刊、网上阅读新闻事件、网上搜索相关材料。同时网络也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电视、广播、报纸等其他媒体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那么一直被奉为知识象征的书籍命运又如何呢?网络是否能够代替书籍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新途径,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李雪莲:我爱读书,现在正在读贾平凹的《浮躁》。我还喜欢王安忆和池莉的作品,也喜欢《小妇人》和《简爱》。我也上网,一个星期五、六次。网络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在网上可以及时地找到资料,但网络取代不了书籍的位置。书传达的不仅仅是信息,而是一种文化。在网上流览和在灯光下捧着书读的感觉不一样,在网上不能完全地沉浸在作品当中,只能看个大概,而读书在获取知识、思想的同时还是一种享受。书中一些经典的段落、句子可以让人反复阅读、思考甚至背诵下来,而网络是做不到的。书籍和网络对人思想影响就像正餐和快餐对人的肚子一样,同样可以填饱,但获取的营养和用餐时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徐金苗:我喜欢看一些专业书,也喜欢看人物传记,也经常上网,每天三个小时左右。主要是聊天和看新闻。虽然网上的新闻很多,但多数是看看热闹,遇到关心的事情,我会买报纸证实一下,同样的报道报纸比较准确。我认为网络和书各有长处。网络的容量很大速度快,可以将信息及时地传达给读者,另外,下载一部书的开销很少,相对买书的价格就高了许多,这是网络的优势。但书是作者经过反复思考的,比较严谨和正规的作品。
李婧:在网上看书是在和一个冷冰冰的屏幕交流,一边读书一边看着上网计时器,把本来很惬意的一件事弄得很紧张,这样的阅读效果不好。网络很随意,所有人都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言论,但可信度不高,评论也没有深度。另外网络上读书不符合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我想短时间内,网络取代不了书的位置。
嘉宾点评: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说法:将来是无书、无纸的社会,将来纸载体会被取代,但我不这么认为。与以前的竹简、丝帛等载体相比,纸有绝对的优势,所以纸取代了它们,形成了书。但纸和网络的关系与此不同,它们各有优缺点:制作书的过程较繁琐复杂,所以书对新事物、新现象的反映较慢,但书易于携带,在路途中甚至躺在床上都能阅读;而网络对新事物反映敏捷且容量大,但它一定要有机器和通电设备,携带时受约束。新闻类的内容网络有优势,而宗教、哲学等需要深度思考的经典作品以书作媒介更好,书是文化的积淀。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甚至可以说糟粕铺天盖地,所以网络上的内容给人不可靠的感觉。而书这方面就好多了,合法的出版物要经过几道程序的把关,才能与读者见面。所以我认为网络与书是并存互补的关系。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的印刷图书非但不会消亡还会繁荣起来。对年轻人来说,时间有限,应注意精力的分配,不能只上网不读书,有时间到图书馆多看看书、书评,好处不小,对网上的东西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