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如何正视网络给社会特别是教育带来的变化?6月2日,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妇女报和人民政协报联合举办“网络时代我们怎样做父母”论坛,就这一话题进行研讨。
作为家长代表的曲兰女士以自己的儿子通过网络自学成才的经历,说明互联网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但她也指出网络同时隐藏着很多陷阱。就此,她认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使教育从“学校选择适合的学生”转变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教育机构,建立能时时更新的教育体系,把随时随地出现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甚至新学科加入到教材中,不能让垃圾知识耽误了孩子们。同时,根据孩子们还没有是非观念,容易上当受骗的的情况,家长、学校和社会有责任加强对孩子们的引导。
北京十一学校阎存林老师认为,教师、家长应该在网络上建立起沟通的平台。他介绍了自己利用网络上的留言簿与BBS论坛、E-mail、校友录特别是聊天室与学生沟通的经验。他说,当他把自己QQ号码告诉学生时,学生们都很惊讶,没想到自己的班主任也上网聊天。于是,许多学生都开始在网上与他聊,通过这种方式,他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获得了学生们的信赖。他认为,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必须介入网络,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的便捷功能,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针对学生正以网虫的身份穿梭互联网上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家长却被最大程度地排斥在外的现状,阎老师呼吁:老师和家长们积极行动起来,向我们孩子宣告,在网络的世界里我们依然是朋友。
中国科普所翟立原主任认为,在网络时代,我们更应使青少年意识到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每个人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置身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要学会运用科学思维,特别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判断,做出有益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这种决策能力的培养将使青少年终身受益。
中央教科所蒋国华教授指出,首先要从时代的高度看网络,孩子们在网上聊天、玩游戏是全球性的问题。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关键是要看主流,看其主导方向。其次,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抵制网络就等于抵制文明。第三,不要用成人的无知,来指导孩子的进步。第四,对网络上出现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用统计数字这一科学的方法来说明问题。
北师大劳凯声教授用他们在北京市进行的一项调查的数据验证了蒋教授的看法。他介绍说,在他们调查的4000多人中,80%的中学生上网,其中50%是在家中,在网吧上网的为17%。与网络有关的问题主要有:网瘾,即深迷于网络,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影响很大,但其比例仅为1.9%。网恋,即在网上交友,50%的孩子对此有认同感,也与当今独生子女缺乏玩伴的生活环境有关。至于在网上看色情的占4.5%,并不如人们印象中的那么严重。当然,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孩子一旦出现了问题,就是100%。而对网络犯罪,有1/3的孩子的判断标准有一定的模糊性。劳教授指出,网络已构成了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首先是我们的家长、老师和社会要正确认识。在调查中,有近50%的家长不会上网,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对孩子教育。劳教授认为,目前,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差异,而是网络时代的代际超越,我们的孩子在掌握以数字化为代表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手段方面已超过了家长和老师。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实现再次社会化,否则,我们的说教必然失败,无法影响和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