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亚加国际集团公司和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董事长,加中经济促进会会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1982年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之后任外经贸部项目官员;1984年赴加拿大攻读MBA及工商管理博士学位,是中国最早一批获得MBA学位的留学生;1988年加盟加拿大最大的工程咨询公司SNC-兰万灵公司并出任董事经理;1990年成为加拿大有史以来第一位出生在中国内地的华裔外交官;1994年担任北美最大的工程咨询公司AMEC-AGRA的国际副总裁;1996年,创办美欧亚国际商务网络公司;1999年创办中国项目网,被《加拿大商务》杂志选为封面人物。
记者: 新华商现在成为流行语,在你出版的几本书里都有很好的诠释。据说新华商概念是你首次提出来的?
王: 可以说是我比较早提出来的,我是感同身受。在第一本书《我在东西方的奋斗》里,我提出了新华商概念,在新近出版的《新华商之路——打造新一代中国工商精英》一书中,对此有较详尽的论述。国门打开之后,中国正在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尤其是加入WTO,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一大批在国内、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的新华商。这批工商精英不仅给当代中国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思想,同时还带来了资金、新的经营模式和新的运作方式。这是我们应当关注的。
记者: 你认为新华商有哪些特点?
王: 新华商是年轻一代华商。他们至少具备4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具有国际背景,了解中西方文化,熟悉国际间经济活动的特点和习惯,能在国际大局下看问题。这里的国际背景并不是仅指海外留学的背景,一些在国内完成学业的人照样可以是非常成功的新华商。第二,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跨全国、跨全球,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寻找商机,从事自己的事业。第三,他们完成了大学以上的学业,有一技之长。最后,他们还应该掌握一门外语。
记者: 按你的划分,新华商都包括哪些人?
王: 近一二十年来成长起来的一批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国际化眼光、熟悉市场运作且活动舞台不仅仅局限在中国的新一代中国商人,都应归于新华商范畴。具体说,新华商包括近年来回国创业的一大批留学生企业家,也包括在国内受过良好教育并在商业市场上创出一片天地的年轻企业家,同时还包括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家、私营企业家、三资企业主管、外企首席代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批年轻、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企业家等。
除企业家和创业型人才之外,新华商还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商业人才,包括职业经理人、法律、金融、财务、管理、咨询、网络、公关、房地产、第三产业等多方面的人才。任何涉及商业、经贸及企业领域中的优秀人才都在从事一种商务,都可以纳入新华商这一阶层。
记者: 你自己的经历在新华商中是否具有代表性?
王: 新华商是时代、历史的产物。从最早漂洋过海异域留学,到加入跨国公司进行实际商业训练操作,乃至最后自己创业,我真切感受到新华商和传统华商之间的重大区别。如果说老一代海外华商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输入,那么新华商则在思想观念上提出更多的新东西,因为新华商大多没有经历几代人积累起来的财富,但在文化知识方面却有很好的准备,在服务贸易等新兴产业可以很快切入。
我是从做项目开始的,不管在外国公司还是自己创业,我一直做项目商务咨询和项目管理。后来,我们又考虑把这一模式通过一个更广泛的方式来推广,最终选择了网络方式并投资成立中国项目网。20多年时间里,我都在国际化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记者: 新华商的出现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向将产生哪些影响?
王: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要实现这种经济和商务上的沟通,必须有一大批工商精英,需要大量的新华商涌现出来。新华商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媒介,是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的桥梁,同时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耕耘者和传播者。他们不仅带来新思维、新观念和新价值,也会提升中国企业的水平,推动中国企业的革命。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工商精英会逐渐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领军力量,会给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带来深刻影响。
北京市为了落实中央确定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或为国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小成效。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不受其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凭用人单位证明或工商执照可向市有关部门领取北京市留学人员工作寄住证,可长期居留,也可短期工作,来去自由。留学人员(含配偶和子女)已加入外国籍的,可凭寄住证向公安机关申办两年有效的《外国人居留证》和一年多次出入境签证;短期来京不能按期离境的,可申请签证延期。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再次出国(境)工作、学习、考察或者参加有关学术活动的,有关部门应简化办理有关手续。持中国护照的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要求取得北京市常住户口的,凭寄住证由市公安局按有关规定办理入户手续。在京入户留学人员,其配偶及18岁以下子女可以随迁;身边无子女的,可随迁一个子女。 (供稿∶人事部专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