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了享誉已久、位于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进行采访。
翻开春晖的校史,一张摄于1978年的照片吸引住了记者:学校开学了,学生们用锄头挑着铺盖走进校门。
“学生还要带着锄头来上学?”
“这是我们春晖的传统,教师和学生都要参加农田劳动。”春晖中学校长潘守理介绍说。
“北有南开,南有春晖”。春晖中学由我国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经亨熙先生于1921年创办,夏尊、朱自清、李叔同、丰子恺、朱光潜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在此任教,《白马湖的冬天》、《春晖的一日》等名篇形成了文学史上的“白马湖派”。当时的生活是艰苦的,名师硕彦们在授课之余,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田间劳动。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融入他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学校一直有一块学农基地,每星期学生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劳动。
然而这块位于校门口的学农基地前一段时间却被改做草坪了。学农基地为何消失了?据潘校长介绍,除了学校食堂由人承包后,学生种的菜由于成色不好不能像过去那样卖给食堂外,主要是对于现在的孩子要不要参加劳动,家长、教师和学生有不同意见。
一位家长谈起学校的学农基地时说:“当今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再让孩子扛着锄头去劳动是不是有点过时啊?”附近农村的一位家长说:“为了孩子好好读书,我们在家里都不让他参加农活,到了学校里,孩子却要干农活了,真是想不通。”学校的部分教师也与这些家长持相同观点。一位教师说:“高中学习这么紧张,学生参加劳动挤占了学习时间,这是不务正业。”
但也有不少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参加劳动持肯定意见。一位办企业的家长说:“孩子到了春晖以后,不仅学习进步了,也改掉了原来乱花钱的毛病,一问原来他参加劳动后,腰酸腿痛的,才拿了几十块钱的报酬,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想到了父母赚钱的不易。”中午,记者在学校食堂碰到了一位正在参加勤工助学、为别人打菜的高二学生,他说:“我参加勤工助学不是因为家里穷,是因为劳动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体会到做人的尊严。”据副校长葛洪金介绍,学校曾就学生参加劳动是否必要这个问题开展调查,65.7%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劳动是必要的。
潘校长说,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家长唯分是重,目前这种重智轻德的社会价值取向与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及独生子女教养观念落后等原因,使得现在的青少年表现出明显的道德缺陷。看着新生报到时,家长扛箱提袋、挂帐叠被、忙上忙下的情景,回想当年春晖人用锄头挑铺盖来上学,作为教师,感慨油然而生:教学生“学会生活”,舍我其谁?
如何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春晖在传统和现实之间,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春晖特色的新路淬砺教育,即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的教育形式。让每个学生在劳动中品尝艰辛,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在春晖,“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承担250多亩校园的绿化工作,勤工助学活动学生报名非常踊跃。在春晖一份对高三学生的抽样调查中,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得益于春晖的淬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