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药品费用过高。合理降低药品费用,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是社会对卫生系统的重大期望与要求。近年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坚持以降低病人医药费用为重点,强化药品的专项治理,全面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赢得了病人的好评。
药品费用过高是卫生系统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开问题的症结,去年下半年,中国医大一院对2001年1月至6月的重点药品、重点环节和重点用药领域进行调研,基本搞清了全院用药情况。调研结果表明,在医院总收入中,药品收入达到48.1%。39个医疗科室,医生开药量大不相同,有的医生高出平均数200多元;在药品费用中抗菌素为主的抗感染药所占比重过高;非一线的、辅助性治疗用药比例亦偏高;由于大部分接受手术的病人在手术结束后才开始用抗感染药物,用药时间势必较长,因而导致药品费用在医疗费用中的构成比例偏高。结论是:确实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这是造成病人药品费用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摸清情况后,医院下决心整顿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医院召开医疗骨干大会,公布药品问题的调查情况。明确提出三点要求:1、将全院药品收入比例由48.1%降至40%;2、调整用药比例、药品品种,进行药品总量控制,合理采购及应用,控制辅助治疗性药物的应用;3、住院用药的重点环节是合理选择抗菌素,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素,严格控制病人出院带药。
药物过度应用,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偏高是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降低药品费用、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既要解决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又涉及医院管理的许多环节。中国医大一院从提高医务人员思想认识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构筑控制药品总量的防线。
院长李继光教授说,在医院确定全院药品收入构成比降为40%这一总目标后,根据不同临床专业的不同特点,充分考虑有关因素后确定: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内科各专业的药品收入构成比相对较高;而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外科各专业的药品收入构成比相对较低;在治疗手段中含有介入技术及使用贵重植入材料的专业,其药品收入构成比则更低。
面对药品收入构成比偏高加重病人经济负担的现实,许多医务人员说,过去认为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是政府的事,现在看到了医生应承担的责任。医院要求降低药品收入构成比,医生应当主动参与,要管好手中开处方的那支笔。普外科提出,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主任医师,层层把关,主要控制抗生素和贵重药品,用三道防线挡住不合理用药。科里每天早会都要对医生开的药进行讨论,每天晚上下班之前有一名教授级医师检查每个病人的医嘱。科主任每周查房都要检查用药情况。这个科室还规定,术后病人体温平稳3天后,一般就不用抗生素。仅一个月时间,这个科室药品收入就下降十多万元。
药品收入构成比偏高,重要的在于一些医务人员受经济利益驱使,专开“带钱促销”的药品。为了煞住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中国医大一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决定,暂时停止对新进药品的审批和购入,对现注册、存储的药品进行全面清理。根据临床工作需要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确定医院基本药品目录,严格控制基本药品品种在1100种之内。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动态观察,杜绝药品销售企业带钱促销;在院周会和医院有线电视台、医院信息简报定期公布用药情况。对查实的“带钱促销”的3个医药公司6种药品在一年内不得进入医大一院。对“涉嫌回扣”的7种药品提出黄牌警告。同时,建立透明购药程序,实行“阳光采购”。医院举行药品展示会,提供展示场所,各医药生产和销售企业可在展示会上展示和宣传新药;各科室根据临床需要,提出进药申请,经审定后提交药管会论证、批准。
选定的新药在院内试用1至2个月后,方可正式批准进入医院基本药品目录,使药品交易完全在“阳光”下进行。实行这项药品管理规定以来,药品“带钱促销”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药品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临床用药安全有序,病人也增强了对医院的信任感。
自2001年11月以来,中国医大一院药品收入构成比已下降至38%左右,目前仍稳定在此水平。与去年上半年相比,药品收入构成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虽然医院的收入相应有所减少,但病人就医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