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的转型、文化的变迁和商品经济的冲击,致使被称为“一片净土”的大学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影响。在此情况下,增强高等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育是纲——科学审视德育价值,提升德育地位。教育价值应定位于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具有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学校要拿出主要的时间专门进行孤立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把道德因素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在“教书”中必须“教人’;在体育中培养坚韧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在美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劳育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为人民服务的品质。
依法治校——建立严密的制度,进行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人们办事的规则,具有规范性、明确性、强制性,合理的制度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促进公正。高校要适应新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要迎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治校。同时,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严密的德育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确认德育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制度建设,培养学生道德意识;通过制度的实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同样,在高校,管理也是教育,管理人员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道德教育的效能,严密的规章制度,只有配合以科学、公道、服务性的管理,才能收效。科学的管理和机制,有利于创造公正合理的道德氛围,有利于约束师生言行,有利于促进师生自觉遵纪守法。
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我塑造,启动道德内力。所谓“势”,即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部分学生道德意识的缺失、道德行为的失范,从表面上看似乎都是学生的行为造成的,在此意义上强调制度调控学生的行为,似乎很合理,但学生行为是由他们的心灵、品德、素质所决定的,其维持手段和调控机制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启迪人的心灵道德。因此,要重视道德的引导、激励、教化等手段,注重应用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进行耐心细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教化,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自我塑造能力。
以理服人——加强《纲要》学习,贯彻《纲要》精神。过去的德育教育,往往带有不同程度的行政色彩,不是平等的交流与互动,不是以理服人的引导,而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甚至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使得受教育者口服心不服。因此,在贯彻《纲要》时,重在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同时还要认真反思过去高校理论教学中是否存在欠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尤其要教会学生处理好传统道德规范与西方道德的关系,要继承和借鉴优良道德,抵制和摒弃不良因素。
以情动人——依靠理解和领会,避免灌输和说教。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促进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积极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兴奋、愉悦的情绪体验。而传统德育工作中往往是简单说教。在德育工作中,必须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教育者可以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动的影响,激起受教育者感情发生共鸣,使其思想行为逐渐向教育所要求的方向转化。教育者对学生抱着平等、关怀、信任、尊重等积极期待的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逐渐转化,这就是感化教育方法。
以德感人——加深师生交往,以良好的师德感化学生。加深师生交往,就是要使交往中的每一个人把经过交往形成的知识、经验、精神模式、人生体验等作为共享的生存资源,要发展智慧、情感、意志、精神等完整人的一切方面;使每一个人不断获得完善自身、超越自我的动力。当然,要实现上述目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实能够为人师表,否则必将“上梁不正下梁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