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曾多次受到江泽民主席接见的新疆军区某工兵团团长耿民贤和兰州军区“优秀指导员”吴绵胜,作为优秀毕业学员代表,应邀回母校——国防科技大学工程兵学院作事迹报告。他们发出共同的感触:“苦地方,远地方,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
国防科技大学工程兵学院1978年恢复建院20多年来,每一届最优秀的毕业学员都竞相要求到边疆、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调查反馈信息表明,主动去西藏、新疆等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425名优秀学员,在部队立功受奖率达100%,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者被授予荣誉称号达170人次。
耿民贤是1983届的尖子生,本可以选择留在内地或沿海城市工作,却报名去了新疆。在戈壁大漠的近20年中,他潜心研究高寒条件下的新战法和新训法,填补了多项全军空白。其中,组织参加全军工程兵部队正规化训练现场会课题表演,所训课题被评为“优秀尖子课题”并在全军工程兵部队中进行推广,36次立功受奖,曾被兰州军区树为“三老”(老边疆、老基层、老高原)典型、“爱兵模范”。
吴绵胜1994年8月被分配到一年四季吃苦水的甘肃某部工作后,用“真心、细心、诚心、爱心”带兵,先后转化战士56名,培养了8名集团军训练尖子,帮助263名战士获得中专以上学历。他带领的连队连续4年被军区和集团军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他本人先后被兰州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个人”、“优秀政治教员”,两次荣立三等功。
吴绵胜给记者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留言:“感谢困难。”
在国防科大工程兵学院,每个学员的入学第一课就是接受“三个特别能”精神的教育,“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精神的培养贯穿学员在校期间的始终,贯穿到学员吃饭站队、学习训练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当中。1998年毕业的陈昌荣,至今还记得在毕业综合演练中的一件小事。那天,他们顶着骄阳烈日全副武装行军了40公里,完成了期间设置的6个战斗任务,开饭时已经精疲力竭。饭前一支歌的时候,他的声音不够响亮,队干部硬是给他开了“小灶”,让他重来。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他分配到西藏工作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带领有关人员没日没夜地开展技术攻关,研究改进了高寒地区道路比例牌、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高寒地区轻便钢桥架设的新训法,荣立了三等功。
该院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应永来介绍,他们长期以来,既注意全过程培养学员献身国防,打牢扎根基层的思想基础,用“三个特别能精神”育人;同时,他们始终坚持鼓励最优秀的学员到艰苦地区建功立业,让在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的优秀毕业学员回母校现身说法,从而吸引更多优秀毕业学员到边远艰苦地区去工作,使之形成链条效应。在该院,连续20多年,做到了100%的毕业生都积极要求到边远艰苦地区去建功立业,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学员,85%在一年内寄回了立功受奖的喜报。
为发挥好用优秀毕业学员扎根基层、建功边陲的榜样示范效应,该院早在1996年就建立了一个院史馆和思想品德课专业教室,将历届优秀毕业学员建功立业的情况以图片展、多媒体课件、光盘等多种形式对学员进行教育。对于运用优秀毕业学员这一乡土教材所产生的效应,该院院长张永忠则形象地比喻为“捆绑式火箭”。在加强净化学员心灵、激励学员爱军习武、优化校风和学风、培养军人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多层次、多方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去年从地方高中生招收的新学员中,开学之初体会到了工程兵专业的艰苦,有7名学员多次打报告要求退学。通过组织学习校友的先进事迹,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如今都成为了骨干,其中4名还被列入党员培养对象。
据不完全统计,该院培养的13000余名学员中,在部队立功受奖的达33%,占据了全军工程兵部队团以上领导干部的半壁江山。该院也因此有了“英雄训练营”、“革命人生观教育一面旗帜”的美誉。